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
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
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
【注释】
- 太山:指泰山。
- 鸿毛遗:指孔子死后,弟子们用一根大雁的羽毛作为标志,以示孔子之死。
- 晏平仲:指晏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以忠心耿直著称。
- 盖帷:指为国君驾车的侍从。
- 三子:指鲁国的两个公子。
- 良已微:指他们所要守护的君主已经死去。
- 贤哉:贤德的人啊。
- 同其归:一同归于死。
- 顾命:指临终前的嘱托。
- 治乱:指国家政治的好坏。
- 臣子:指臣下,这里指自己。
- 缠忧悲:形容内心忧虑悲伤。
- 靖节翁:晋代陶渊明号靖节先生,此处泛指隐士。
- 黔娄衣:黔娄即黔之驴,相传是周武王时的一位隐者。此处用以比喻隐居生活的简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感慨。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第一句“此生太山重”,诗人感叹自己的人生如同泰山一般沉重,难以摆脱。这里的“太山”既指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也暗指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句“忽作鸿毛遗”,诗人突然感到像一根大雁的羽毛一样微不足道,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历史的无奈。
第三句“三子死一言”,诗人回忆起历史上的三个儿子因忠于君主而被处死的故事,感叹这些英雄人物的牺牲是多么微小。这里的“一言”指的是他们所要守护的君主已经死去。
第四句“所死良已微”,诗人进一步感叹那些英雄人物所要守护的君主已经死去,他们的牺牲显得更加微小。这里的“微”字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深深敬意。
第五句“贤哉晏平仲”,诗人称赞晏婴这个忠心耿直的人物,认为他的人格值得效仿。这里的“贤哉”是对晏婴的赞美。
第六句“事君不以私”,诗人批评那些为君主着想而不顾及个人利益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忠义。这里的“不以私”指的是不为个人私利而行事。
第七句“我岂犬马哉”,诗人表示自己不是一只狗或马,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里的“岂”表示反问,强调了自己的身份。
第八句“从君求盖帷”,诗人表示愿意跟随君主,为他驾车并遮挡风雨,这是对自己的承诺和责任。这里的“盖帷”指的是为君主遮风挡雨的意思。
第九句“杀身固有道”,诗人认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这里的“杀身”指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付出牺牲。
第十句“大节要不亏”,诗人表示自己坚守大节,不会因为个人得失而动摇。这里的“大节”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气节。
第十一句“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诗人表示如果君主为国家和人民而死,那么他也愿意追随他的脚步,一同归于死亡。这里的“同其归”指的是一同走向死亡。
第十二句“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诗人提到古代的君王临终前会留下遗嘱,要求臣下根据国家治理的好坏来执行自己的命令。这里的“顾命”指的是君王临终前的嘱托。
第十三句“魏颗真孝爱”,诗人以魏颗为例,赞颂他的孝爱精神。这里的“魏颗”指的是魏国名将魏颗,以其孝顺闻名于世。
第十四句“三良安足希”,诗人以三个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忠诚的价值。这里的“三良”指的是鲁国的三个公子,他们为了忠于君主而被处死。
第十五句“仕宦岂不荣”,诗人表示在仕途中追求功名并不可耻。这里的“仕宦”指的是做官或从事仕途活动。
第十六句“有时缠忧悲”,诗人表示在官场中有时候会感到忧愁和悲伤。这里的“忧悲”指的是忧愁和悲伤的情绪。
第十七句“所以靖节翁”,诗人以陶渊明为例,表明自己向往隐逸的生活,不慕功名利禄。这里的“靖节翁”指的是晋代隐士陶渊明,以他的隐逸生活为榜样。
第十八句“服此黔娄衣”,诗人以此自喻,表示自己愿意穿着朴素的衣服,过着清苦的生活。这里的“黔娄衣”指的是黔娄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这首诗通过咏史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忠义、忠诚、隐逸等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个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