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馀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和陶神释》是苏轼的一篇五言古诗,通过与陶渊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独特看法。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二子本无我:
- 原意解读:诗中通过“二子”指代自己和陶渊明,强调他们与尘世名利的疏离,表明诗人超脱世俗的态度。
- 其初因物著:
- 意境阐释:这里“因物著”指的是诗人在面对外界事物时的自然反应和表现。
- 岂惟老变衰:
- 情感抒发:表达了随着年龄增长,人会经历变化,但诗人认为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失去原有的纯真。
- 念念不如故:
- 哲学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带来的记忆淡化的感慨。
- 知君非金石:
- 认知评价:指出即使是像金石一样坚硬的物质也有其脆弱之处,比喻人的本性也是易变且脆弱的。
- 安得长托附:
- 理想追求:表达了诗人希望找到一个长久而稳定的依托,即理想的归宿。
- 莫从老君言:
- 批判态度:表示诗人反对迷信和盲从,特别是对于宗教或哲学中的权威言论。
- 亦莫用佛语:
- 独立思考: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 仙山与佛国:
- 精神追求:描绘了诗人心中理想的境界,既是超凡脱俗的理想国度。
- 终恐无是处:
- 实际考量:表达了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认识,意味着这些理想之地可能并不存在。
- 甚欲随陶翁:
- 生活向往:诗人渴望效仿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即隐居山林,远离尘嚣。
- 移家酒中住:
- 生活选择:暗示诗人愿意像陶渊明那样过着隐逸的生活,可能在乡间小酌自娱。
- 醉醒要有尽:
- 人生感悟:表达了人生有限,醉醒之间总有终结,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 未易逃诸数:
- 宿命观点:诗人认为人生的结局无法逃避,是一种宿命。
- 平生逐儿戏:
- 人生态度:这里的“儿戏”意味着诗人一生都是在玩乐中度过,没有真正的严肃目标。
- 处处余作具:
- 生活琐碎: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平凡和琐碎,就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一样。
- 所至人聚观:
- 社会现象:反映了诗人每到一处,都会吸引人们的围观和议论。
- 指目生毁誉:
- 名誉影响:表达了人们的评价和议论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名誉。
- 如今一弄火:
- 比喻用法:“弄火”在这里比喻诗人的行为或创作,如同点燃了一把火,能够带来变化和影响。
- 好恶都焚去:
- 情感变迁:无论是好是恶的情感最终都会被焚烧殆尽,象征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 既无负载劳:
- 生活状态:形容诗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负担和责任。
- 又无寇攘惧:
- 安全心境:表示诗人内心没有任何恐惧和担忧,过着宁静的生活。
- 仲尼晚乃觉:
- 智慧领悟:这里的“仲尼”指孔丘,孔子晚年才有所觉悟,比喻诗人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智慧。
- 天下何思虑:
- 生活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看法,认为世间纷扰不必过多思考,顺其自然即可。
苏轼的《和陶神释》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哲学和人生观的诗歌,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文化风貌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