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振衣起,起步方池侧。
徘徊俯丹楹,到影见攲仄。
不识陶靖节,定非风尘格。
遥怀谢灵运,本自林泉客。
予生忽世事,不以形为役。
顾彼冕弁人,冕弁非予适。
【注释】
振衣:抖开衣服,形容人起床后整理衣冠。方池:方形水池或池塘。丹楹:红色横梁。到影:指倒映的影子。欹仄(yī zhì):倾斜不平整。陶靖节:陶渊明的号。谢灵运:东晋诗人谢灵运的字。林泉客:指隐居山林的隐士。冕弁:戴帽子。适:符合。
【赏析】
此诗是元好问的组诗之一,题下原注为“送李天锡”。诗前有序,叙说作者与李天锡的交往以及两人的友情。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富阳道中时。
首句“晨起振衣”,点出时间、地点及人物。次句“起步方池侧”,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环境,写出诗人在清晨起来整理衣装准备出门,走到方池边上。第三句“徘徊俯丹楹”,写诗人来到方池边所见景色。丹楹,红柱,这里指方池边的亭台楼阁上红色的梁柱,用色彩鲜明的形象描绘景物的特点,渲染气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对美景的赞叹之情。第四句“到影见攲仄”,写诗人看到的倒影映入水中,水底的影子显得倾斜不平整。这是诗人进一步写所见之景。第五句“不识陶靖节”,写诗人对历史人物陶渊明的不认识。“陶靖节”是陶渊明的号。第六句“定非风尘格”,意思是他一定不是像陶渊明那样有名于世的人物。第七句“遥怀谢灵运”,写诗人想到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第八句“本自林泉客”,写诗人自比谢灵运,表示自己也是隐逸山林的志趣,只是由于生逢乱离之时,才不能像古人一样隐居山林。第九句“予生忽世事,不以形为役”,是全诗的重点。意思是:我生来就不喜欢做官,并不把世俗的名利当作自己的使命,因此,我虽然生活在动乱的时代,却能保持自己的清白,不为世俗所役使。
元好问曾长期隐居在太行山中,过着以读书作文、饮酒赋诗为主的隐逸生活,他的思想感情常常通过诗歌表现出来。这首《富阳道中》就是一首抒情之作,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