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泉鸣泉,经云而潺湲。拔为毛骨者修竹,蒸为云气者霏烟。
山夔莫能隐其怪,野翟讵敢藏其奸。茅庐肃肃,昔有人焉。
其高如山,其清如泉。其心金与玉,其道砥与弦。执德没世,落月入地,英名皎然,阳曦丽天。
旧隐寂寂,新篁娟娟。思彼君子,我心如悬。谷鸟在上,岩花炫前。
鸣泉鸣泉,能使我菀结而华颠。

《鸣泉思》译文

思念君子,君子怀抱道德却遭遇困境,时运不济。民众普遍思念他。鸣泉的故基已几乎被完全填平,眉山苏轼搔首踟蹰,作《鸣泉思》表达对君子的思念之情。

鸣泉潺潺流淌,经过修竹变成毛骨清奇之物,经过霏烟变成云气。

山中夔龙无法隐藏其怪状,野翟也害怕藏匿其奸诈。茅屋庄严肃穆,昔日曾有高人居住。

他的高峻如山,清澈如同泉水。他心似金与玉,道行如砥与弦。坚守德行,直至生命尽头,光辉照彻大地,名字在阳曦丽天。

旧隐处寂寂无名,新篁却生机勃勃。思念那位君子,心中如悬。谷鸟在头顶飞翔,岩花在前闪耀。

鸣泉潺潺流淌,使我心情抑郁而痛苦。

注释

  1. 鸣泉:一种自然景观,水声响亮,通常位于山间溪流之中。
  2. 经云且潺湲:意指经文上记载,泉水流动不息,声音悠扬。
  3. 拔为毛骨者修竹:修长的竹子能吸取泉水中的精华,使得竹子的毛发和骨头变得坚韧有光泽。
  4. 蒸为云气者霏烟:水蒸气凝结后形成了细小的水滴或雾气,随风飘散形成云气。
  5. 山夔莫能隐其怪:《山海经》中记载,夔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能够隐藏自己的怪异之处。
  6. 野翟讵敢藏其奸:野翟是一种生活在野外的动物,它不敢隐藏自己的狡猾和诡计。
  7. 茅庐肃肃:茅草搭建的简陋住所,显得庄重而简朴。
  8. 其高如山:形容某人或某物的崇高地位,像高山一样不可动摇。
  9. 其清如泉:像泉水一样清澈透明,没有杂质。
  10. 其心金与玉:形容某人的内心纯洁无瑕,像金子和玉石一样珍贵。
  11. 其道砥与弦:指某人的言行举止正直严谨,就像琴弦一样和谐统一。
  12. 执德没世:坚守道德,至死不渝。
  13. 落月入地:月亮落入大地,比喻人的命运无常,或表示某种事物逐渐消逝。
  14. 英名皎然:英雄的名字清晰明亮,指名声显赫。
  15. 阳曦丽天:阳光照耀着天空,形容景色明媚,气氛愉快。
  16. 旧隐寂寂:以前的隐居生活静寂无声。
  17. 新篁娟娟:新的竹林繁茂而美丽。
  18. 谷鸟在上:山谷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
  19. 岩花炫前:岩石上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生辉。
  20. 鸣泉鸣泉:连续三次提及“鸣泉”,强调其声音响亮、清澈。

赏析

《鸣泉思》是一首以鸣泉为意象,抒发作者对一个理想人格的赞美和追忆的作品。通过对鸣泉的描写和对君子品质的颂扬,诗人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诗中多次提到“鸣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象征着君子的品质——清新脱俗、光明磊落。通过鸣泉的流淌,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怀念。同时,鸣泉的清亮和纯净也象征着君子的品格,他们如泉水般清澈、如琴弦般和谐,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诱惑都能坚守正道。

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君子比作“山”、“高如山”的“山夔”、“清如泉的”鸣泉,以及“金与玉”的“心”等,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君子的美好品质和崇高地位。同时,诗人通过对鸣泉的声音、颜色、形状等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和谐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这一美好景象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还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强化了主题的表现力。例如,通过对鸣泉的反复咏叹和对君子品质的赞扬,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和珍视。同时,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隐居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

《鸣泉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更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