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布衣日,动守先王规。
朝谈十二经,夕诵三百诗。
依凭稽古力,荣进无他歧。
及居庙堂上,长剑冠峨巍。
自谓天所赋,焉知有宣尼。
宣尼断袭封,十经寒暑移。
他姓为邑官,乡老皆惊疑。
上章寝不报,九重遭面欺。
谏官不举失,御史不言非。
尽为许希笑,得路忘先师。

【译文】

当年我身为平民时,遵守着先王的法度。

白天谈论儒家经典的要旨,夜晚背诵古代三百篇诗歌。

我依靠稽古之力,升官进职没有其他门径。

等到身居庙堂之上,高冠峨冠威风凛凛。

自认为这是上天赋予我的才能,哪知道有孔子在?

孔子曾经断然拒绝过封赏,他坚守的十经已经过了寒暑变迁。

别人家姓别的人当了县令,乡亲们都感到十分震惊和疑惑。

皇帝的圣旨已发不回,九重天宫却蒙受欺骗。

谏官不敢提出批评过失,御史也不说非议的话。

全被许希嘲笑,得志之后忘本失师。

【注释】

(1)布衣:平民、百姓。

(2)朝:指朝廷。

(3)十二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

(4)夕诵三百诗:指《诗经》中三百一十五首诗。

(5)荣进无他歧:升官晋升没有其他途径。

(6)庙堂上:指朝廷或皇宫。

(7)长剑冠峨巍:戴着高冠威风凛凛,形容地位崇高。

(8)宣尼:孔子。

(9)宣尼断袭封:指孔子曾坚决拒绝过封赏,不肯接受诸侯的馈赠。

(10)宣尼:指孔子。

(11)寒暑移:寒来暑往,时间流逝。

(12)他姓为邑官:指有人用别家的姓氏做县官。

(13)乡老:当地的老年人。

(14)寝:停止。

(15)九重遭面欺:指皇帝受到蒙骗。

(16)谏官不举失:指谏官们没有提出批评过失。

(17)御史不言非:指御史们没有说是非的话。

(18)得路忘先师:指得到官职后忘记了老师。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许希”自称,借对过去与现在的不同遭遇,痛斥当时那些趋炎附势之徒,歌颂自己坚持真理、不畏权贵的精神。

开头四句,点明身份,表明志向。诗人以布衣自比,说自己从年轻时起就立志遵循先王的法度行事。接着写自己读书、求官的经历,说明自己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先王之道的信仰,决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改变。中间四句,写自己升官后仍不忘旧日之志。说自己虽身居庙堂,但仍像当年那样高冠峨巍,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最后两句,写自己升官后的行为。说自己自以为是上天所赋予的才能,但哪里想到会有孔子呢?这两句既表示了自己对孔子的崇敬,也表明了自己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诲。

这首诗通过对比,揭露了趋炎附势之徒的虚伪和丑恶,赞美了自己保持操守、坚持原则的行为,表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