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五月火云堆,客子光阴鬓发催。
谋国已嗟无位及,忧家只怕有书来。
榴花照眼何曾摘,萱草惊心不要开。
焉得儿男备征戍,等闲挈取版图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家国”是全诗的主旨词,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诗人以“家”为起点,以“国”为终点,由家而国,由小见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答案】
译文:长安五月炎热难当,客子光阴催人老。为国家谋虑已感无位可归,为家族忧心只怕来信告急。榴花照眼未曾采撷,萱草惊心不想开怀。哪有儿子能够守卫边疆,等闲挈取版图归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是作者在长安时所作。
开头两句“长安五月火云堆,客子光阴鬓发催”,描绘了一幅盛夏长安的图景。这里运用拟人手法,将“火云”写得仿佛有情有意,生动地写出了长安的酷热。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从“客子光阴”写起,表现自己年华老去、时光荏苒的悲凉之感。“客子”一词,既是说自己身处他乡的游子的身份,也透露着对自己流落天涯、不得志的无奈和愤懑之情。
中间两联“谋国已嗟无位及,忧家只怕有书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亲人、家人的关切之情。诗人虽然已经为国家尽了力,但仍然感到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而最让诗人牵挂的是家中的情况,生怕家里人因为战争而受苦。这两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担忧。
最后两句“焉得儿男备征戍,等闲挈取版图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在这里,诗人希望有儿子能够守卫边疆,为国家效力;而自己则希望能够平安无事地返回家乡。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要求。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