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婆桥下粼粼水,几见居人说废兴。
自笑年来车马迹,得如桥畔白头僧。
赖婆桥下粼粼水,
几见居人说废兴。
自笑年来车马迹,
得如桥畔白头僧。
【注释】
- 赖婆桥: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境内的一处古桥,因其形状似人名“赖婆”而得名。
- 粼粼水:形容水波光闪烁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波光粼粼的水面。
- 废兴:衰败与兴盛,常用于描述一个事物或一个地方由盛转衰的过程。
- 自笑:自我嘲笑,表达一种自省或自嘲的情绪。
- 桥畔白头僧:指在桥边守着的老僧人,象征着岁月静好和内心的平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赖婆桥下波光粼粼的水以及岸边老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变迁和岁月流逝的深刻感慨。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意境。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抒发了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是苏泂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翻译】
赖婆桥下的水波闪着微光,几乎被当地人说兴衰;
自嘲自己年来的车马痕迹,却不如桥畔的白头僧。
【解析】
本诗描绘了赖婆桥下的美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故事,诗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时间及自然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价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赖婆桥诗》是宋代诗人苏泂的作品之一。苏泂的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父游宦入蜀,曾任过短期朝官,并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他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周文璞、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 、二一),已佚。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在游览赖婆桥时的感受有关,通过对赖婆桥的描绘及对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