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诗句】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译文】
我出身于贫寒之家,世代都以清白廉洁为荣。我天性不喜欢奢华浮华,从小给婴儿喂奶时,长辈们给我穿上金银华美的衣裳,我总是感到羞愧并把它扔开。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闻喜宴上唯独没有佩戴鲜花。同年的人说:“您不能违抗皇上的赏赐。”于是我才戴上一枝花。一生衣服只求能遮挡寒冷,食物只求能够充饥,也不敢穿脏了的衣服,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贫穷,迎合世俗,满足虚荣。但这只是顺应自己的本性罢了。众人都以奢侈浮华为荣耀,我的内心却只把节俭朴素当作美好。人们嘲笑我不拘小节,但我并不以为这是病,回答说:“孔子曾说:‘与其骄傲不如谦虚’又说:‘用简约的原则失去的东西很少。’又说‘追求道义的人,是看不起粗劣的衣服和饮食的,不值得和他们谈论什么。’古人以节俭为美德,现在的人却以此互相指责攻击。唉,真是奇怪啊!”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文的序言部分,文章主要论述了俭朴的生活态度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性。司马光通过这篇文章向子孙传达了他生活简朴、崇尚节俭的理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风气变化的担忧和忧虑。

【注释】

  1. 寒家:贫寒之家。
  2. 世以清白相承:世人都以清廉正直为荣。
  3. 性不喜华靡:性格不喜欢过于华丽奢侈。
  4. 乳儿:婴儿。
  5.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长辈给孩子穿上华丽的服饰。
  6. 二十忝科名:二十岁时考取进士。
  7. 闻喜宴:古代的一种宴会,用以庆祝新科进士及第。
  8. 羞赧:羞愧难当的样子。
  9. 固陋:指朴实无华。
  10. 以约失之者鲜:意思是简约原则失去的东西很少。
  11. 士志于道:指有志向的人追求道义。
  12. 此文:指《训俭示康》。
  13. 风俗颓弊:社会风气败坏。
  14. 忍助之:不忍心助长它的不良风气。
  15. 苟或不然:如果情况不是这样。
  16. 鄙吝:鄙视吝啬。
  17. 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现在的人们却以此为理由相互指责抨击。
  18. 嗟乎:叹息声词。
  19. 俗颓弊如是:社会风气败坏到这样的程度。
  20. 居位者虽不能禁:即使地位高的人也不能阻止。
  21. 忍助之乎:怎能忍受助长这种不良风气呢?
  22. 鄙吝:轻视吝啬。
  23. 孔子称……:引用孔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4. 此文:指《训俭示康》。
  25. 古人以俭为美德:古人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
  26. 今日以俭相诟病:今天却将节俭视为相互指责抨击的理由。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俭朴生活的赞美和对奢侈浪费的批判,展现了作者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风气的担忧。文章语言平实,含义深刻,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节俭美德的坚守和推崇。同时,它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和人们道德观念的缺失,引发了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