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既平高昌,岁调兵千人往屯,遂良诵诤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西突厥寇西州,帝曰“往魏征、褚遂良劝我立麹文泰子弟,不用其计,乃今悔之”帝于寝宫侧别置院居太子,遂良谏,以为“朋友深交者易怨,父子滞爱者多愆。宜许太子间还东宫,近师傅,专学艺,以广懿德”帝从其言。会父丧免,起复,拜中书令。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
帝将立武昭仪,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及遂良人。或谓无忌当先谏,遂良曰“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谓勣上所重,当进,曰“不可。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曰“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翌日,复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会李勣议异,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诗句: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
译文:皇帝平定高昌之后,每年调遣一千士兵前往屯驻,但褚遂良却坚持劝阻,皇帝志在获取西域。然而,西突厥侵犯西州,皇帝叹息道:“以前魏征、褚遂良曾劝我立曲文泰子弟为太子,如今后悔莫及。”皇帝在寝宫侧另置院舍以供太子居住,褚遂良则进谏说:“朋友关系深厚者易生怨恨,父子关系过于密切者也往往有过失。应准许太子间或还东宫,亲近师傅,专修学业,以广其德行。”皇帝听从了褚遂良的劝谏。
注释:
- 高昌:古国名,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东部一带。
- 岁调兵千人往屯:每年的常规部署。
- 遂良诵诤不可:褚遂良坚决反对。
- 帝志取西域:皇帝的意图是获取西域。
- 寘其言不用:不听他的建议。
- 西突厥寇西州:西突厥军队侵犯西州。
- 往魏征、褚遂良劝我:指唐太宗时期宰相魏征和褚遂良曾劝说太宗选择继承人。
- 不用其计: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 乃今悔之:如今后悔莫及。
- 寝宫侧别置院居:在皇帝的寝宫旁边另建一个院子作为太子的居所。
- 遂良谏,以为:“…”:褚遂良劝谏说。
- 宜许太子间还东宫:应当允许太子偶尔回东宫探望。
- 近师傅,专学艺:靠近师长,专心学习技艺。
- 广懿德:增加德行。
- 高宗即位:唐高宗李治即位。
- 河南县公:被封为河南县公。
- 进郡公:晋封为郡公。
- 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因犯罪被贬为同州刺史。
- 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一年后,被召回任吏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监修国史。
- 兼太子宾客:兼任太子宾客。
- 进拜尚书右仆射:晋升为尚书右仆射。
- 帝将立武昭仪:指唐高宗准备册立武氏为皇后。
- 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及遂良人:召集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人前来。
- 或谓无忌当先谏:有人建议长孙无忌应当首先提出异议。
- 故云:“太尉,国元舅”:所以称长孙无忌为“太尉”,他是国家的重要人物。
- 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如果不尽忠报效,就会对不起死去的先帝。
- 后无它过,不可废:皇后没有其他过错,不能废除她。
- 帝不悦:皇帝不高兴。
- 翌日,复言:第二天,再次上书陈述意见。
- 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回答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改立皇后的话,请您重新选择高贵的姓氏。”
- 昭仪昔事先帝:武则天曾侍奉先皇。
- 身接帷幄:亲自进入帷帐。
- 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现在立为皇后,又有什么脸面面对天下人的耳朵眼睛呢?
- 帝羞默:皇帝感到羞愧沉默。
- 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褚遂良于是将笏板放在殿阶上,磕头流血。
- “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请求将笏板还给您,让我回到乡野去。
- 帝大怒,命引出:皇帝非常愤怒,命令将他带出去。
- 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武媚娘从帷幕后面呼喊着问:“为什么不把他杀了?”
- 无忌曰“遂良受顾命,有罪不加刑”:长孙无忌回答说:“褚遂良接受了先帝临终时的嘱托,他有罪也不加刑罚。”
- 会李勣议异:李勣讨论异见。
- 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武氏掌权后,便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