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请婚,帝己纳其聘,复绝之。遂良曰“信为万事本,百姓所归。故文王许枯骨而不违,仲尼去食存信,贵之也。延陀,曩一俟斤耳。因天兵北讨,荡平沙塞,威加诸外,而恩结于内,以为余寇不可以无酋长,故玺书鼓纛,立为可汗。负抱之恩,与天无极。数遣使请婚于朝,陛下既开许,为御北门受献食。今一朝自为进退,所惜少,所失多,亏信夷狄,方生嫌恨,殆不可以训戎兵、励军事也。且龙沙以北,部落牛毛,中国击之不能尽,亦犹可北败,芮芮兴,突厥亡,延陀盛。是以古人虚外实内,怀之以德。使为恶,在夷不在华。失信,在彼不在此也。惟陛下裁幸”不纳。

  帝欲自讨辽东,遂良固劝无行“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帝然可。会李勣诋其计,帝意遂决东。遂良惧,上言“臣请譬诸身。两京,腹心也。四境,手足也。殊裔绝域,殆非支体所属。高丽王陛下所立,莫离支杀之。讨其逆,夷其地,固不可失,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昔侯君集、李靖皆庸人尔,犹能撅高昌,缨突厥,陛下止发踪指示,得归功圣明。前日从陛下平天下,虓士爪臣,气力未衰,可驱策,惟陛下所使。臣闻涉辽而左,或水潦,平地淖三尺,带方、玄菟,海壤荒漫,决非万乘六师所宜行”是时,帝锐意荡平,不见省。进黄门侍郎,参综朝政。莫离支遣使贡金,遂良曰“古者讨杀君之罪,不受其赂。鲁纳郜鼎太庙,《春秋》讥之。今莫离支所贡不臣之篚,不容受”诏可,以其使属吏。

诗歌逐句释义与译文

第1节:薛延陀请婚,帝已纳其聘,复绝之。遂良曰“信为万事本,百姓所归。故文王许枯骨而不违,仲尼去食存信,贵之也。延陀,曩一俟斤耳。”因天兵北讨,荡平沙塞,威加诸外,而恩结于内,以为余寇不可以无酋长,故玺书鼓纛,立为可汗。负抱之恩,与天无极。数遣使请婚于朝,陛下既开许,为御北门受献食。今一朝自为进退,所惜少,所失多,亏信夷狄,方生嫌恨,殆不可以训戎兵、励军事也。且龙沙以北,部落牛毛,中国击之不能尽,亦犹可北败,芮芮兴,突厥亡,延陀盛。是以古人虚外实内,怀之以德。使为恶,在夷不在华。失信,在彼不在此也。惟陛下裁幸”不纳。

  • 诗句解释:

  • 薛延陀请求婚姻,皇帝已经接受了他们的聘礼,但最终又拒绝了他们。

  • 褚遂良说:“诚信是万事的根本,百姓归向它。所以文王答应了枯骨的请求而不违背,仲尼为了保持诚信而放弃食物。只有延陀,过去只是一个俟斤罢了。”由于朝廷的军事行动北征,平定了沙漠边疆,威望施加于外部,恩惠留在内部,因此他们认为残余的敌人不需要酋长,因此发送玺书和旗号,立他为可汗。他对国家的恩情,与天地一样无尽。多次派遣使者向朝廷求亲,陛下既然同意了,就为他们守卫北门接受贡献食物。但现在一旦自行决定进退,所失去的太多,失去了对异族的信任,将产生怨恨,这大概不能用来训练军队、鼓舞士气。况且龙沙以北的部落如牛毛般众多,中原的军队即使全力出击,也不能全部消灭,这也足以让北方的敌人兴起,高丽王被立为新君,莫离支杀了他。讨伐他的叛逆,消灭他的领土,当然不应该错过,只需派遣一二名谨慎的将领,带领十万精锐军队,轻易地就可以取得胜利。从前侯君集、李靖都只是普通人,但他们仍然能够推翻高昌国,制服突厥。陛下只发一个行动的指南和功劳归于圣明。前些日子陛下从平定天下起,勇猛的将士和爪牙臣子,精力未衰,可以驱使,全凭陛下的指挥。我听说进入辽左一带时,有的河流水潦泛滥,平地积水三尺深。带方、玄菟地区,海草荒漠,绝不适宜万乘天子六军行进。”

  • 诗句翻译:

  • “古时候讨伐杀死君王的行为,不接受敌人的贿赂。鲁国把郜鼎献给太庙,《春秋》讥讽这种做法。现在莫离支所进贡的是不臣服的礼物,不容接受。”

  • 皇帝同意了这一建议,并指示将使者交给下属处理。

    第2节:帝欲自讨辽东,遂良固劝无行“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帝然可。会李勣诋其计,帝意遂决东。遂良惧,上言“臣请譬诸身。两京,腹心也。四境,手足也。殊裔绝域,殆非支体所属。高丽王陛下所立,莫离支杀之。讨其逆,夷其地,固不可失,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昔侯君集、李靖皆庸人尔,犹能撅高昌,缨突厥,陛下止发踪指示,得归功圣明。前日从陛下平天下,虓士爪臣,气力未衰,可驱策,惟陛下所使。臣闻涉辽而左,或水潦,平地淖三尺,带方、玄菟,海壤荒漫,决非万乘六师所宜行。”

  • 诗句解释:

  • 皇帝决心亲自征讨辽东,褚遂良坚决劝阻皇帝不要这样做。

  • 褚遂良说:“一旦战败,军队就会再次兴起。再次兴起,就会引发愤怒的军队。愤怒的军队是不可预测胜负的。”皇帝表示同意。此时李勣诋毁了他的计划,皇帝的决心于是坚定下来要东征。

  • 褚遂良恐惧,上书说:“请允许我用身体来比喻。两个京城是国家的心脏。四方边境是手足。边远的异乡和绝域,大概是国家肢体的一部分。高丽王是被陛下所立的,莫离支杀了他。讨伐他的背叛行为,征服他的土地,这是完全不可丢失的,但是派遣一两名谨慎的将领率领十万精锐军队出发,就像挥动翅膀一样轻松就能到达。过去侯君集、李靖都是普通人而已,尚且能够推翻高昌国,制服突厥。陛下只需指示行动的方向和功劳归于圣明。前些日子跟随陛下平定天下,骁勇的将士和忠诚的大臣,体力并未衰减,是可以驾驭驱使的。希望陛下听臣一言。”他又说:“涉辽一带如果遇到水灾,平地有泥泞三尺深。带方、玄菟地区,海草丛生的荒漠地带,决不适合万乘天子六军的行进。”

  • 诗句翻译:

  • “如果一旦失败,军队就会再次兴起。再次兴起,就会引发愤怒的军队。愤怒的军队是不可预测胜负的。”

  • “我担心陛下如果亲自前往辽东征伐可能会失败。陛下应该派出一位谨慎的将领率领十万精兵快速出击辽东。”

    第3节:遂良曰“信为万事本,百姓所归。故文王许枯骨而不违,仲尼去食存信,贵之也。延陀,曩一俟斤耳。”因天兵北讨,荡平沙塞,威加诸外,而恩结于内,以为余寇不可以无酋长,故玺书鼓纛,立为可汗。负抱之恩,与天无极。数遣使请婚于朝,陛下既开许,为御北门受献食。今一朝自为进退,所惜少,所失多,亏信夷狄,方生嫌恨,殆不可以训戎兵、励军事也。且龙沙以北,部落牛毛,中国击之不能尽,亦犹可北败,芮芮兴,突厥亡,延陀盛。是以古人虚外实内,怀之以德。使为恶,在夷不在华。失信,在彼不在此也。”

  • 诗句解释:

  • 褚遂良说:“诚信是万事的根本,百姓归依他。所以周文王答应枯骨的请求而不违背。孔子舍弃食物保存诚信。只有延陀,过去只是一个俟斤罢了。”由于朝廷的军事力量北征,平定了沙漠边疆之后建立了威信并且恩惠深植于内部,认为残余的敌人不需要酋长,所以发送玺书和旗帜宣告可汗的称号。他们对皇帝的恩情与天地一样无穷大。多次派使者到朝廷求婚,陛下既然答应了,就在北门为他设宴接受贡献食品。但现在一旦自行决定进退,所失去的太多,失去了对异族的信任而产生怨恨,这样大概不能用来教导军队、鼓励士气。而且龙沙以北的部落众多如牛毛一样。中原的军队即使全力出击也无法彻底消灭所有敌人。这也足以让北方的敌人兴盛起来,高丽王被立为新君后莫离支杀了他。讨伐他的叛逆行为并消灭他的领土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只需要派遣一二名谨慎的将领率领十万精锐军队就可以轻易地取得胜利。以前侯君集、李靖虽然只是普通人却也能推翻高昌国、制服突厥。陛下只需发出一个行动的指南和功劳归于圣明。前些日子陛下从平定天下起勇猛的将士和忠诚的大臣,精力未衰,可以驱使。我希望陛下听从我的一句话。”他还说:“因为进入辽左一带时有的水灾等不稳定因素存在,平地有泥泞三尺深。带方、玄菟地区,海草丛生的荒漠地带是根本不适合万乘天子六军的行进的。”

  • 诗句翻译:

  • “诚信是万事的根本,百姓归依他。”

  • “古代周文王答应枯骨的请求而不违背。孔子舍弃食物保存诚信。”

  • “只有延陀,过去只是一个俟斤罢了。”

  • 译文赏析:

  • 诗中描绘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以及皇帝对外交事务的态度和决策。通过褚遂良的建议和批评,反映了当时唐朝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性和敏感性。

  • 诗中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外交智慧和策略,以及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追求和保护。

  • 诗中的诗句语言优美,含义深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眼光。

    第4^:帝欲自讨辽东,遂良固劝无行“一不胜,师必再兴。再兴,为忿兵。兵忿者,胜负不可必”,帝然可。会李勣诋其计,帝意遂决东。遂良惧,上言“臣请譬诸身。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