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诗句】
资治通鉴·陈纪:
周主将视学,以太傅燕国公于谨为三老。……谨起,立于席后,对曰:“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明王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又曰:“去食去兵,信不可去;愿陛下守信勿失。”又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
【译文】
资治通鉴·陈纪:
隋文帝将要视察学校,任命太傅燕国公于谨担任三老职务。……于谨起身,站在坐席之后,回答说:“木材受到绳子的约束就会正直,君主听从规劝就会成为圣明的君主。明君虚心接受批评并知道得失,天下才能安定。”又说:“舍弃粮食和武器是不可取的,希望陛下坚守信用不要改变。”又说:“有功的人一定要赏赐,有罪的人一定要惩罚,那么善良的人就会日益增长,邪恶的人就会日益减少。”
【赏析】
这首诗是隋文帝在视察学校时,任命太傅燕国公于谨作为三老,并对其发表讲话。于谨在回答隋文帝的问题时,引用了“木受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等典故,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他认为君主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并且要坚守信用,不要随意改变。他还强调了奖励和惩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有功的人得到赏赐,有罪的人得到惩罚,才能使善良的人日益增长,邪恶的人日益减少。
我们可以看出于谨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视以及对君主的期望。他希望通过君主的明智决策和坚定执行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它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