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诗句解读:

  1. 臣闻 - 我听说:这是开篇的直接陈述,表明接下来的叙述是作者所听闻的事情。
  2. 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 - 在困境和紧急情况下呼喊上天,在生病时呼唤父母:这反映了人最基本的情感。
  3. 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 尽管我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却有着紧迫的恳求,只希望天地和父母能够怜悯我:表达了作者在极度困难中的无奈和对外界援助的渴望。
  4.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 我的早年失去了依靠,只有兄长轼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人:强调了兄长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
  5. 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 - 现在我听到他被逮捕并即将被投入监狱的消息,全家人都震惊并担忧未知的后果:表达了家庭的担忧和混乱。
  6. 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 - 我只是私下怀念他在家中和在职场上的表现,没有大的过错:显示了作者对兄长品行的认可。
  7. 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 - 然而他生性愚笨且直率,喜欢谈论古今得失,以及他的奏章总是观点各异:指出了兄长性格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8. 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 - 陛下具有伟大的德行,并没有对他进行指责:表达了皇帝对他的宽容态度。
  9. 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 - 苏轼行为轻浮少思虑,他自认为拥有天地给予的恩惠,却不自我限制:描述了兄长的个性及其自我评价的方式。
  10. 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 - 在过去他曾担任过杭州知府和密州知府期间,每当有事物触动他的情感时,他就会创作诗歌,有时言辞过于直白:展示了兄长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特点。
  11. 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 - 之前臣僚将他的诗递交给陛下,陛下并未加以理会:体现了兄长作品被忽略的情况。
  12. 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 - 苏轼感激陛下的宽恕,从此深感后悔并决定不再有所作为,但他以前的作品已经广为流传:表达了兄长对过去行为的反省以及作品的影响。
  13. 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 臣确实哀伤苏轼对自己的自信感到愚蠢,不知道文字是那么容易就能引起不敬;即使他改过自新,但已经被投入监狱,无法挽回了:表达了对兄长处境的同情与遗憾。
  14.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 - 当轼被逮捕时,有人告诉我:“轼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必定在监狱中死去,这本来就是他的结局。但遗憾的是他年轻时就有成就事业的愿望,遇到了无与伦比的君主,虽然当年有过矛盾冲突,但最终仍然想在晚年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遇到这种灾难,即使他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洗净心思来侍奉皇上,也是没有办法的。况且他在朝廷中的地位非常孤立,周围亲近的人肯定不会为他说话。唯有兄弟之情,请您能向陛下求情:这是兄长向作者表达他的想法和请求。

译文:

我听说在困境中呼求天空和向父母呼救是人类最自然的感情。我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却有着迫切的恳求,只希望天地和父母能够怜悯我。我早年失去了依靠,只有兄长轼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人。现在听到他被逮捕并即将被投入监狱的消息,全家人都震惊并担忧未知的后果。我只是私下怀念他在家中和在职场上的表现,没有大的过错。尽管他生性愚笨且直率,喜欢谈论古今得失,以及他的奏章总是观点各异。陛下具有伟大的德行,并没有对他进行指责。我行为轻浮少思虑,我自认为拥有天地给予的恩惠,却不自我限制。在过去曾任杭州知府和密州知府期间,每当有事物触动他的情感时,他就会创作诗歌,有时言辞过于直白。之前臣僚将他的诗递交给陛下,陛下并未加以理会。苏轼感念陛下的宽恕,从此深感后悔并决定不再有所作为,但他以前的作品已经广为流传。臣确实哀伤苏轼对自己的自信感到愚蠢,不知道文字是那么容易就能引起不敬;即使他改过自新,但已经被投入监狱,无法挽回了。苏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悼文。通过描绘兄长的性格、经历以及对兄长遭遇的深刻同情和理解,作者展现了他对兄长的忠诚和尊敬。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兄长命运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关切。整体而言,这篇悼文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艺术魅力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