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之才收碧笺文殊一幅,鲁公妙迹。又有《与夫人帖》一幅,当是其嫂。今在王诜家。

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世多石刻。

鲁公一轴五帖,见石裔言在兄处,副车之孙也。

怀素绢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识颜尚书”,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怀素老笔,并在安师文处。元祐戊辰岁,安公携至,留吾家月余,临学乃还。后有吕汲公大防已下题。今归章公。

怀素《千文》绢本真迹,在苏液家,沈遘家刻板本。是后归章家。

怀素诗一首,绢上真迹,王巩易与王诜家。

怀素绢帖一轴杂论故事,后人分剪为二十余处,王诜累年遂求足元数。又一云“史陵者”绢帖,以六朝古贤一帧,易与王诜。

怀素书《任华歌》,真迹两幅,绢书,字法清逸,歌辞奇伟。在王诜家。诜云:“尚方有其后三幅。”

诗句

  • 第一句:书史
  • 翻译:关于书法和历史的书籍。
  • 注释:这里指的可能是收藏有书法与历史资料的书籍。

译文

关于书法及历史的书。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艺术及学术成就的尊重和传承,通过提及“书史”二字,暗示了对这些传统知识的珍视与研究的价值。在古代中国,书籍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媒介,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通过对书籍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脉络,掌握技艺精髓。因此,这句诗既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也反映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这种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关注,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石之一。

第二句

  • 第二句:苏轼之才收碧笺文殊一幅,鲁公妙迹
  • 翻译:苏轼收集了一块碧绿色的笺子上的文殊图,那是鲁公的杰作。
  • 注释:文殊图是一种佛教中的图画,常用于装饰寺庙或作为宗教仪式的道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苏轼(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而文殊则是佛教中的菩萨,两者结合,展示了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译文

苏轼收集了一块碧绿的纸笺上的文殊图,那是鲁公(指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杰出作品。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幅富有文化意蕴的画面:苏轼作为文人雅士,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成就,也在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品味。他选择收藏文殊图,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深厚的宗教内涵。这种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交融,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独特风貌。

第三句

  • 第三句:又有《与夫人帖》一幅,当是其嫂。今在王诜家
  • 翻译:此外还有一幅名为《与夫人帖》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嫂子写的。现在在王诜家。
  • 注释:这里的”与夫人”可能是指苏轼的嫂子,也就是他的妻子。这样的家庭书信往往包含了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活琐事,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情感价值。

译文

也有一幅题为《与夫人帖》的作品,很可能是苏轼妻子所写,现藏于王诜家中。

赏析

此句透露出苏轼家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通过对家庭书信的保存,我们能够窥见宋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这类书信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承载着情感和记忆的载体,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四句

  • 第四句:鲁公《寒食帖》,绫纸书,在钱勰处
  • 翻译:鲁公的《寒食帖》,用丝绸纸张书写,目前收藏在钱勰那里。
  • 注释:鲁公指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其书法被誉为“柳体”。寒食帖是柳公权在清明节时书写的一封慰问信,因其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流传至今。

译文

鲁公的《寒食帖》,是用丝绸纸张书写的作品,目前收藏在钱勰那里。

赏析

此句描述了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品及其收藏者。寒食帖不仅展示了柳公权的书法艺术,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中对自然和生命的一种尊重与悼念。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