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 南山 杜氏,父为尚书郎,家世杜陵人,收唐刻板本《兰亭》,与吾家所收不差。有锋势,笔活。余得之,以其本刻板,回视定本及近世妄刻之本,异也。此书不亡于后世者,赖存此本。遇好事者见求,即与一本,不可再得。民谓之三米《兰亭》。

宗室叔盎收《兰亭》,遂不及吾家本,在舜钦本上,因重背,易其后背纸,遂乏精彩。然在都门,最为佳本。王巩见求余家印本,曰:“此汤普彻所摹,与赠王诜家摹本一同。”今甚思之,欲得此以自解尔。钱塘关景仁收唐石本《兰亭》,佳于定本,不及余家板本也。

唐太师颜真卿《不审》、《乞米》二帖,在苏澥处。背缝有吏部尚书铨印,与安师文家《争坐位帖》、《责峡州别驾帖》缝印一同。《争坐位帖》是唐畿县狱状捶熟 纸。韩退之以用生纸录文为不敏也。生纸当是草上所用,内小字是于行间添注,不尽,又于行下空纸边横写,与刻本不同。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 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石刻粗存梗概尔。余少时临一本,不复记所在。后二十年,宝文谢景温尹京云:大豪郭氏分,内一房欲此帖,至折八百千, 众乃许。取视之,缝有“元章戏笔”字印,中间笔气甚有如余书者,面喻之。乃云:“家世收久,不以公言为然。”

书史
【注释】:

  • 书史:指有关书法、历史的书籍和资料。

译文:
我有幸得到了一本珍贵的《兰亭集序》,它是由唐朝的颜真卿书写的,与我家收藏的版本完全相同,没有差别。这本书具有独特的锋势和流畅的笔法。我之所以能得到它,是因为它是用唐刻板本印制的,与我家收藏的版本相比,更显得不同凡响。这本《兰亭集序》得以保存下来,多亏了它现在还能被人们所见到并寻求。一旦遇到欣赏它的人来求取,我就给他一本,这样的版本是不可再得的。人们称它为《三米兰亭》或《王氏兰亭》。

宗室叔盎收藏《兰亭集序》,但不及我家的本子。在赵舜钦的本子上,由于背面重背,背面的纸被撕了下来,所以缺少了一些精彩之处。然而,在京城,这是最好的一本《兰亭集序》版本。王巩看到我家的印本后,说:“这是汤普彻摹写的作品,与赠给王诜家摹本是一样的。”现在我仍然非常怀念它,想要得到它以自我安慰。
钱塘关景仁收藏的是唐代石刻版《兰亭集序》,比定本好,但不如我家的板本。
唐代太师颜真卿的《不审帖》、《乞米帖》两封信件,在苏澥那里。信的背面缝有吏部尚书铨印,和安师文家《争坐位帖》、《责峡州别驾帖》的缝印是一样的。《争坐位帖》是唐朝畿县狱状的捶熟纸。韩退之用生纸录文是不恰当的,因为生纸是草书上常用的,而内小字则是在行间添注,不尽之处又在行的下面空白处横写,与刻本不同。这封帖子在颜真卿手中最为杰出。我想他当时忠义愤发,顿挫郁结,意不在字,而天真无邪,完全体现在这本书中。石刻保存的是梗概而已。我小时候临摹过一本,现在已经不记得在哪里了。二十年后,宝文谢景温尹京时说:“有个大豪郭氏分,他们家里有一房想要这份帖子,甚至要价高达八百千,众人才答应。”拿给他们看,背面缝上有“元章戏笔”四个字的印章。中间的笔法和我的书法极为相似,我当面和他们说明情况。但他们却不愿意承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家中收藏的《兰亭集序》版本的赞誉和介绍。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和珍视,还通过对比、描述等方式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诗人也透露出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