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霜末降,未可我得”。韦应物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盖用此事。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行书帖真迹,天下法书第二,右军行书第一也。帖辞云:“羲之死罪。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羲之死罪。 ”长庆某年月日,太常少卿萧祐鉴定。在王禹玉家,后有禹玉跋,以门下省印印之。时贵多跋。后为章子厚借去不归。其子仲 ,专遣介请未至。是竹丝干笔所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清”字破损,余亲临得之。
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已溃,尚未足忧,痼病少有差者,优之焦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已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惟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已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此帖连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兰亭》,想其真迹神妙。右军《快雪时晴帖》云:“羲之顿首。快雪时 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是真字,数字带行,今民无右军真字帖。末有君倩二字,疑是梁秀。缝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苏氏有三本,在诸房,一余易得之,一刘泾巨济易得,无褚印。
书史
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霜末降,未可我得”。韦应物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盖用此事。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咨议参军开府学士柳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行书帖真迹,天下法书第二,右军行书第一也。帖辞云:“羲之死罪。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也。羲之死罪。”长庆某年月日,太常少卿萧祐鉴定。在王禹玉家,后有禹玉跋,以门下省印印之。时贵多跋。后为章子厚借去不归。其子仲 ,专遣介请未至。是竹丝干笔所书,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清”字破损,余亲临得之。
王羲之《玉润帖》,是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帖云:“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头痈已溃,尚未足忧,痼病少有差者,优之焦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已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惟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已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此帖连在《稚恭帖》后,字大小一如《兰亭》,想其真迹神妙。右军《快雪时晴帖》云:“羲之顿首。快雪时 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是真字,数字带行,今民无右军真字帖。末有君倩二字,疑是梁秀。缝有褚氏字印,是褚令所印。苏氏有三本,在诸房,一余易得之,一刘泾巨济易得,无褚印。
赏析
《玉润帖》不仅体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而且展现了他对家族和后代深沉的情感。这份情感源自他对自己孙女玉润的关怀与爱护。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其温润雅驯、沉着淑静的特点而闻名于世。《玉润帖》正是这样一份情感的体现,它通过笔墨传达了王羲之对孙女的思念与牵挂。同时,该帖子还展示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魅力,他的字体凝滞若隐若现,充满了自省自肃之意。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不仅令人陶醉,更是对后世书法家们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玉润帖》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作为唐人冷金纸上双钩摹帖,它见证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王羲之在创作《玉润帖》时,既注重书法技巧的精进,又强调内心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这份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一种承担。通过对《玉润帖》的研究与欣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