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石室,汗简杀青,悉是传录,河间古简,为法书祖。张彦远志在多闻,上列沮苍,按史发论,世咸不传,徒欺后人,有识所罪。至于后愚妄作,组织神鬼,止可发笑。余但以平生目历,区别无疑,集曰《书史》,所以提南识者,不点俗目。

刘原父收周鼎篆一器,百字,刻迹焕然,所谓金石刻文,与孔氏上古书相表里,字法有鸟迹自然之状。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购亦多。余皆尝赏阅,如楚钟刻字,则端逸,远高秦篆,咸可冠方今法书之首;秦汉石刻,涂壁都市,前人已详。余阅书白首,无魏遗墨,故断自西晋。晋贤十四帖,检校太师李玮于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第一帖张华真楷,钟法,次王 ,次王戎,次陆机,次郗鉴,次陆 表,晋元帝批答,次谢安,次王衍,次右军,次谢万两帖,次王 ,次臣詹,晋武帝批答,次谢方回,次郗 ,次谢尚,内谢安帖,有开元印,缝两小玺,建中翰林印。安及万帖有王涯永存珍秘印,大卷前有梁秀收阅古书印,后有殷浩印,殷浩以丹,梁秀以赭,是唐末赏鉴之家,其间有太平公主胡书印,王溥之印。自五代相家宝藏。侍中,国婿,丞相子也。太宗皇帝文德化成,靖无他好,留意翰墨,润色太平。淳化中尝借王氏所收书,集人《阁帖》十卷,内郗 两行《二十四日帖》,乃此卷中者,仍于谢安帖尾御书亲跋三字以还王氏,其帖在李玮家。余同王涣之饮于李氏园池,阅书画产竟日,末出此帖:枣木大轴,古青藻花锦作标,破烂,无竹模,晋帖,上反安冠簪样古玉轴。余寻制掷枣轴池中,拆玉轴,王涣之加糊,共装焉。一坐大笑,要余题跋,乃题曰:“李氏法书第一”(亦天下法书第一也)。

诗句:“金匮石室,汗简杀青,悉是传录,河间古简,为法书祖”

译文:
在金匮石室中珍藏的古籍,其纸张经过汗液的润湿后杀青制作,全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古书中,以河间地区所藏最为珍贵,堪称书法之祖。张彦远虽然志在博学多闻,但其著作《书史》却未能广泛传播,仅是一些妄人的笑谈了。

注释:

  • 金匮石室:古代收藏珍贵书籍的地方。
  • 汗简杀青:指用特定方法处理过的古代竹简或木简,使文字更加清晰。
  • 传录:传递和记录的意思,这里指这些古书的传承。
  • 河间古简:位于河间的古代竹简。
  • 法书祖:书法之最杰出的代表和典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怀念。诗人通过描述古代文献保存和传承的方式,强调了历史文献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张彦远尽管有广博的知识,但他的著作并未能被后世广泛认识和应用,这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当代学者应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期望。这种思想贯穿于整首诗中,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