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后人可以为戒。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绢完,并无唐人气格。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卷末跋台仙二字,有 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 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晋都梁苑。因重背之。中书舍人陶谷记。”是日降制,以京兆尹安彦威兼副都统。余跋云:“书印字,唐越国公钟绍京印也。《晋史》载: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因李白诗《送贺监》云:‘镜湖流水春始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世人遂以《黄庭经》为‘换鹅经’,甚可笑也。此名因开元后,世传《黄庭经》多恶札,皆是伪作,唐人以画赞犹为非真,则《黄庭》内多钟法者,犹是好事者为之耳。”

诗句及译文

书史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上有窦蒙审定印,
译文:另外还有晋朝谢奕、桓温、谢安三个人的书信,一卷合在一起,上面有窦蒙审定的印章。

谢安帖后以浓墨模榻,遂全晕过,后归副车王诜家,分为三帖,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后人可以为戒。
译文:谢安的书信后面用浓墨水模制,于是全部晕开,后来归于副车的王诜家,分成三部分,说丢失了谢安的书信,因为墨水重晕。唐朝的人喜爱这个帖子,却反而害了他。后人可以以此为鉴。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 又黄素《黄庭经》一卷,是六朝人书。绢完,并无唐人气格。缝有书印字,是曾入钟绍京家。黄素缜密,上下是为丝织成栏,期间用未墨界行。卷末跋台仙二字,有陈氏图书字印,及钱氏忠孝之家印。陶谷跋云:“山阴道士刘君,以群鹅献右军,乞书《黄庭经》,此是也。此书乃明州刺史李振景福中罢官过浚郊,遗光禄朱卿;卿名友文,即梁祖之子,后封博王;王薨,余获于旧邸,时贞明庚辰秋也。晋都梁苑。因重背之。中书舍人陶谷记。”
译文:李玮说:“它也是在王家购买的。”黄素的《黄庭经》一卷,是六朝时期书写的。纸张完好无损,但并没有唐代的气息。缝线里有书印字样,这应该是曾在钟绍京家中收藏。黄素的书法非常细致和谨慎,上面的上下两部分都是丝织成的栏杆,中间用未墨界行。卷末有两个跋文,一个是陈氏的图书字印,另一个是钱氏的忠孝之家印。陶谷的跋文写道:“山阴道士刘君,用一群鹅作为礼物献给右军将军(王羲之),请求他书写《黄庭经》,这里就是他写的。这本书是明州刺史李振景福在景福中被免去官职后经过浚郊时留下的,遗赠给了光禄寺的朱卿;朱卿名叫朱友文,即梁武帝的儿子,后来被封为博王;朱友文去世后,我在旧宅找到了这本书,时间是贞明庚辰年秋天。晋都位于梁苑,因此多次背对背地存放。中书舍人陶谷记录了这个情况。”

注释

  1. “又晋谢奕、桓温、谢安三帖为一卷”:晋朝谢奕、桓温、谢安三人的书信合并成一卷。这里的“三帖”指的是这三人的书信集或信件集合。
  2. “有窦蒙审定印”:这里提到的窦蒙可能是负责鉴定这些书信真伪的人,他的审定印章表明了这批文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3. “云失谢安帖,以墨重晕”:据说由于某种原因,谢安的信件丢失了,并且因为用墨过多导致文字晕开,这种情况可能反映了书信的保存状况不佳或书写过程中出现了失误。
  4. “唐人意宝此帖,而反害之也”:唐朝的人非常珍惜并珍视这份文书,却最终反而伤害了它。这句话反映出对于古物的珍视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心理。
  5.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李玮认为这份文书也可能是在王家购买的,这表明当时买卖文物的行为并不罕见。
  6. “黄素缜密”:黄素的书法非常精细和谨慎,这种评价说明了他在书写艺术上的成就和风格。
  7. “上下是为丝织成栏”:说明这封信函的制作非常讲究,采用了丝织技术来装饰其边框,增加了信函的美观性和工艺水平。
  8. “陶谷跋云”:这是一段重要的文本内容,由中书舍人陶谷所写,涉及到书信的来历以及作者的生平背景。
  9. “因重背之”:指信件多次被背对背地放置,可能是因为保存状态不佳或者需要保密等原因。
  10. “晋都梁苑”:指的是东晋时期的首都建康,即今南京,梁苑在这里是指当时的一个地名或建筑。
  11. “梁祖之子,后封博王”:梁武帝的儿子被封为博王。
  12. “王薨”与“余获于旧邸”:王薨表示梁武帝逝世,余获表示其他人在旧居中找到了这份书信。
  13. “因重背之”:多次背对背存放信件,可能是因为保存状态不佳或者需要保密等原因。
  14.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古代官名,主管朝廷文件的处理和保管等事务。
  15. “李玮云:‘亦购于王氏’”:李玮认为这份文书也可能是在王家购买的。
  16. “黄素《黄庭经》一卷”:这是黄素的作品,名为《黄庭经》,一卷书可能是一本单行的册子或小册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件珍贵的历史文献——一封书信和一个书法作品。诗中不仅展现了这些文献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还揭示了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流传过程。通过详细描述文献的特点、来源和保存情况,诗人传达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珍视和维护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是对历史文献本身的赞美,还是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呼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