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

(封囊:)手启,梦得秘校。轼封。

译文:

苏轼将渡海,在澄迈过夜,得知您的子侄前来拜访。得知从者尚未归来,又听说您已经到达桂府。如果情况如我所料,那么我们或许能在海康相遇;否则,我就难以预料未来的会面日期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希望晚年的生活能过得更好。匆匆留下这封信给您的子侄,请再次用重封保存,不要怪罪,不要怪罪。苏轼顿首,梦得秘校。六月十三日。

注解:

  1. “轼将渡海” - “轼”是苏轼的字,他即将开始一次渡海之旅。
  2. “宿澄迈” - 指他在澄迈留宿,可能是由于旅途中需要休息或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3. “承令子见访” - 接待他的子侄来访。
  4. “知从者未归” - 知道同行的人还没有回来。
  5. “恐已到桂府” - 担心已经抵达了某地(可能是目的地)。
  6. “庶几得于海康相遇” - 希望有机会在海南岛与某人相见。
  7. “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 - 如果没有机会,就不知道何时能够再见面。
  8. “区区无他祷” -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祈求。
  9. “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 - 只希望晚年生活能过得更好。
  10. “更下重封” - 再次使用密封的方式保存这封信,确保其安全。
  11. “梦得秘校阁下” - 这是苏轼对儿子的称呼,意指他的儿子负责秘密地保存这封信。
  12. “六月十三日” - 写信的日期,即六月十三日。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渡海途中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未来行程、重逢和生活的期待。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苏轼展现了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同时,这封信也体现了古代书信文化的魅力,以及父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