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秦败韩师于西山。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魏、韩会于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分为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它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诗句:

  1.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2.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3.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4.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5.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五八年)
  6. 秦败韩师于西山。
  7.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五七年)
  8. 魏、韩会于鄗。

译文:

  1. 司马光说:“信,是君主的重要法宝。国家依赖于人民,人民依赖于信用。没有信用就不能使唤百姓,没有百姓就不能保卫国家。因此古代的帝王不会欺骗四海之内,霸主不会欺骗四邻,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不会欺骗他的百姓,善于管理家的人不会欺骗他的亲人。而不善的君主则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甚者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的,上下离心,最终导致失败。所得到的利益不能治愈其所受的伤害,所获得的补偿不能弥补其损失,难道不令人哀叹吗?过去齐国的桓公不违背曹沫的盟誓,晋国的文公不贪图讨伐原地的利益,魏国的文侯不放弃虞人的期限,秦国的孝公不废除徙木的悬赏。这四位君主,他们的道术并非完美无暇,而商君尤其被形容为刻薄寡恩,又处在战乱攻心的时代,天下趋于诈力,尚且不敢忘记信用来养育他的百姓,更何况是为四海安宁的政治治理呢!”
  2. 韩懿侯去世,他的儿子昭侯继位。
  3. 显王十一年(癸亥,公元前三六八年),秦国在西岳打败了韩国的军队。
  4. 显王十二年(甲子,公元前三六七年),魏、韩两国在高邑相会。

赏析:
该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通过讲述历史上一些君王或将领的行为和决策,反映出诚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其中,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和秦国孝公的故事,都是强调了诚信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历史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它们告诉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诚信始终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同时,这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重视诚信的价值,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通过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