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阳赤奋若,尽上章困敦,凡四十八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伐魏,取观津。
赵侵齐,取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会于宅阳。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伐宋。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
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资治通鉴 · 卷二 · 周纪二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三六八年)
齐国出兵攻魏,占领观津。赵侵犯齐国,占领齐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三六六年)
魏、韩在宅阳会盟。秦在洛阳击败魏、韩军队。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三六五年)
魏国攻打宋国。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三六四年)
秦国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周王特别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国在浍州败韩师、赵师。秦、魏在少梁交战,魏师失败;获得魏公孙痤。卫声公去世,子成侯速继位。
燕桓公逝世,子文公继位。秦献公逝世,子孝公继位。孝公即位二十一年。这时河南及山东一带共有强国六家,淮河及泗水之间有十余个小国,楚国与魏国与秦国相接,魏国在郑地筑长城,从郑滨洛以北设有上郡,楚国由汉中向南有巴、黔中等地,都以夷狄对待秦国,被排斥在外,不得与中国结盟。孝公于是奋发图强,布德修政,欲以强大秦国。
注释:
- 昭阳赤奋若:昭阳赤奋若,古代历法中的一个干支纪年,指公元前368年。
- 起:开始。
- 昭阳: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 赤奋若:赤奋若,古时用来纪年的天干名,即“甲”的意思。
- 显王元年:显王是西周时期的君主,姬发,姬姓,名发;公元前368年至前321年统治国家。癸丑为农历年,故称显王元年。
- 齐伐魏: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观津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 赵侵齐:赵国侵犯齐国,占领了齐国长城。长城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附近。
- 魏、韩会于宅阳:韩国、魏国在宅阳举行会盟,宅阳可能是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
- 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秦国在洛阳击败了魏国和韩国的军队。洛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 魏败韩师、赵师于浍:魏国在浍州击败了韩师和赵师,浍州在今山西省运城市一带。
- 魏、韩战于少梁:魏国和韩国在少梁交战,魏师战败。少梁在今陕西省韩城市一带。
- 魏公孙痤:魏公孙痤是魏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公孙痤可能指的是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 卫成侯速:卫国的新国君。
- 燕文公:燕桓公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 秦献公:秦孝公的父亲,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 秦孝公二十一年:这是孝公在位的时间,从公元前362年到前310年。
- 河南:指中国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 淮、泗之间: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包括江苏省东部及安徽省南部一带。
- 楚、魏接界:楚国与魏国接壤。
- 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魏国在其领土上建起了长城,并设立上郡,位于今陕西省黄陵县一带。
-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楚国在汉中以南建立了巴、黔中一带的统治区域。
- 夷翟遇秦:夷狄或戎人在中原地区遇到秦国时态度蛮横,不受秦国的礼遇。
- 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秦国将那些夷狄排斥在外,不与其进行外交活动或结盟。
- 显王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显王立志奋发图强,实施仁政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译文:
齐国攻打魏国,占领观津。赵国侵犯齐国,占领齐长城。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国、韩国在宅阳举行会盟。
秦国在洛阳击败魏国和韩国军队。
魏国攻打宋国。
秦国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周王特地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齐国出兵攻魏,占领观津。赵侵犯齐国,占领齐长城。
显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韩两国在宅阳举行会盟。
显王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国攻打宋国。
显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国献公在石门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周王特别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显王七年(己未,前三六二年)
魏国在浍州败韩师、赵师。秦、魏在少梁交战,魏师失败;获得魏公孙痤。
显王八年(戊申,前三六一年),卫声公去世,子成侯速继位。
显王九年(己酉,前三六七年),燕桓公逝世,子文公继位。
显王十年(庚戌,前三五六一年),秦献公逝世,子孝公继位。孝公即位二十一年。这时河南及山东一带共有强国六家,淮河及泗水之间有十余个小国,楚国与魏国与秦国相接,魏国在郑地筑长城,从郑滨洛以北设有上郡,楚国由汉中向南有巴、黔中等地,都以夷狄对待秦国,被排斥在外,不得与中国结盟。孝公于是奋发图强,布德修政,欲以强大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