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三六九年)
日有食之。
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
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殺罃,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
太史公曰: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资治通鉴》·卷一 · 周纪一- 威烈王七年(壬子,公元前369年):
- 日食事件:本年发生日食。
- 赵魏韩三国攻魏:韩国大夫王错逃往韩国,建议韩懿侯联合赵成侯攻打魏国,在浊泽击败魏军并包围魏国都城。
《资治通鉴》·卷二 · 周纪二
- 威烈王七年(辛亥,公元前368年):
- 魏君被弑:魏君被刺杀,公子罃即位,是为魏惠王。
- 赵韩联军围魏:赵成侯和韩懿侯联军围攻魏国首都安邑。
《资治通鉴》·卷三 · 周纪三
- 魏将公孙颀献计:公孙颀向韩懿侯献言,认为可以趁机攻取魏国。
- 赵韩联军攻魏失败:赵成侯提议杀掉魏君,立公中缓为魏王,割地后撤退,被韩懿侯反对。
《资治通鉴》·卷四 · 周纪四
- 魏分两半,终难为患:韩懿侯主张让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避免两国瓜分后的祸患。
《资治通鉴》·卷五 · 周纪五
- 公孙颀鼓动攻魏:公孙颀怂恿韩懿侯利用魏国混乱的机会攻取魏国。
《资治通鉴》·卷六 · 周纪六
- 王错出逃:魏国大夫王错逃到韩国求援。
- 魏王逃亡赵国:魏王逃往赵国求救。
《资治通鉴》·卷七 · 周纪七
- 魏王被围困:韩赵联军围攻魏国都城安邑,魏王被围困。
- 赵成侯提出建议:赵成侯提出杀掉魏王,立公中缓为魏王,割地后退兵的建议。
《资治通鉴》·卷八 · 周纪八
- 联军围困魏都:联军再次围攻魏国,迫使魏王在安邑投降。
- 魏国分裂:魏惠王即位后,魏国被分为两部分,实力大减,难以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资治通鉴》·卷九 · 周纪九
- 魏惠王即位:魏惠王即位,成为魏国的国君。
- 赵韩结盟抗秦:此后,赵、韩两国与魏军共同抗击秦国,但最终被秦所败。
《资治通鉴》·卷十 · 周纪十
- 合纵抗秦:赵韩两国继续与秦作战,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资治通鉴》·卷十一 · 周纪十一
- 魏国内乱结束:魏国内乱结束后,国内局势逐渐稳定。
《资治通鉴》·卷十二 · 周纪十二
- 魏国重新统一: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魏国最终重新实现统一。
《资治通鉴》·卷十三 · 周纪十三
- 魏国再次分裂:魏国再次被分裂为两个小国。
《资治通鉴》·卷十四 · 周纪十四
- 魏国内部纷争: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国家进一步动荡。
《资治通鉴》·卷十五 · 周纪十五
- 魏国最终灭亡:由于内部纷争和外部压力,魏国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