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慎靓王五年(辛亥,公元前三一零年)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馀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

译文:
张仪尚未到达秦国首都咸阳时,秦惠王便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即后来的武王即位。然而,在成为太子的时候,张仪就已经与秦王产生了矛盾。当武王继位后,由于大臣们的诋毁和中伤,他对张仪的态度变得极为恶劣。同时,其他诸侯国得知张仪与秦武王之间存在矛盾后,纷纷背叛,选择重新联合其他国家。

赏析:
这段描述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政治局势的一个缩影。从张仪的归来到他的死亡,都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激烈。特别是张仪与武王之间的矛盾,不仅影响了张仪的个人命运,也对整个秦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和背叛,以及这种不信任和背叛如何影响国家间的战略联盟和政治关系。

关键词解释:

  •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其机智和策略著称。
  • 咸阳:秦国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 武王:秦惠文王之子,继任秦武王。
  • 太子:古代皇帝的儿子,通常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 大臣: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诸侯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独立国家或地区,它们通常受制于中央王朝的统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