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秦王使甘茂诛蜀相庄。

秦王、魏王会于临晋。

《孟子》与《法言》中的大丈夫

《孟子》中,公孙衍和张仪的故事,以及他们的事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作为战国时期策士的风采。然而,孟子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他明确表示:“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这句话揭示了孟子对真正的大丈夫有着严格的要求:必须能够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品质的要求,更是对他们人格的高度概括。

在扬雄的《法言》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谈到张仪、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并使得中国出现了十几年的安定。然而,扬雄认为这只是诈术,圣人对此十分厌恶。这与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也进一步验证了孟子对真正大丈夫的界定。

这两位古代先贤的思想,不仅让我对“大丈夫”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现代人有了更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