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王下四十六年(壬辰,公元前二六九年)
秦中更胡伤攻赵阏与,不拔。
赧王下四十七年(癸巳,公元前二六八年)
秦王用范雎之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赧王下四十八年(甲午,公元前二六七年)
秦悼太子质于魏而卒。
赧王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二六六年)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资治通鉴·卷五
赧王下四十六年(壬辰,公元前二六九年)
秦中更胡伤攻赵阏与,不拔。
译文:秦王派兵攻打赵国的阏与城,但未能攻克。
赏析:此句描述秦国在一次军事行动中的失败,阏与城未被攻克,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秦军的挫败。
赧王下四十七年(癸巳,公元前二六八年)
秦王用范雎之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译文: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派遣五位大夫前往魏国进行征伐,最终成功夺取了魏国的怀邑。
赏析:此句表明秦国利用范雎的计谋获得了胜利,显示了秦国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
赧王下四十八年(甲午,公元前二六七年)
秦悼太子质于魏而卒。
译文:秦悼太子在魏国做人质期间去世。
赏析:这句描述了秦悼太子在外交场合的不幸,暗示了他的命运多舛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的险恶。
赧王下四十九年(乙未,公元前二六六年)
秦拔魏邢丘。范雎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制于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
译文:范雎向秦王进言,指出当前政权的四大权力集团对国家构成的潜在威胁。他警告说:“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范雎建议秦王放弃这四人的权力,并驱逐他们到边境之外,由自己担任宰相,被封为应侯。
赏析:此句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范雎通过分析政治局势,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改革建议,希望秦王能够警惕并改变当前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