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赤奋若,尽旃蒙大荒落,凡十七年。
赧王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二七二年)
楚以左徒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
秦置南阳郡。
秦、魏、楚共伐燕。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赧王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二七一年)
赵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赧王下四十五年(辛卯,公元前二七零年)
资治通鉴·卷五
周纪五(公元前272年)
- 楚以左徒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
- 楚太子芈完因疾病,楚国左徒黄歇上书秦昭王,请求放回太子并停止对燕的伐扰。
- 此举反映了黄歇的政治手腕和外交策略,旨在通过与秦国保持良好关系,以维护楚国的利益。
- 秦置南阳郡:
-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理,秦昭王在公元前270年正式将南阳郡设立,加强了对中原以南地区的控制。
- 该举措不仅有助于军事上的防御,也是政治上的一种扩张行动,显示了秦朝的版图野心。
- 秦、魏、楚共伐燕:
- 公元前271年,秦国联合魏国和楚国共同进攻燕国。此次战役是一次多国联盟的军事行动,目的是削弱燕国的势力。
- 这次战争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布局。
- 燕惠王薨,子武成王立:
- 在连续的战争压力下,燕国国君最终去世,其子武成王即位。这一事件标志着赵国在南方的战略影响逐渐增强。
- 武成王的即位为未来可能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也为赵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 赵蔺相如伐齐,至平邑:
- 赵惠文王时期,蔺相如奉命率军伐齐,直至平邑。此战展示了赵国军队的实力与战略部署。
- 平邑之役不仅是一次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也是检验赵国军事组织和指挥能力的重要时刻。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中国处于一个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历史转折点。各国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权谋和策略,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