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魏纳八城以和。穰侯复伐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魏人割温以和。
赧王中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二七四年)
魏复与齐合从。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
鲁缗公薨,子顷公雠立。
赧王中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二七三年)
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资治通鉴·卷四·周纪四
秦相国穰侯伐魏。韩暴鸢救魏,穰侯大破之,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魏纳八城以和。穰侯复伐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魏人割温以和。
赧王中四十一年(丁亥,公元前二七四年)
魏复与齐合从。秦穰侯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
鲁缗公薨,子顷公雠立。
赧王中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二七三年)
赵人、魏人伐韩华阳。韩人告急于秦,秦王弗救。韩相国谓陈筮曰:“事急矣!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陈筮如秦,见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他从;以未急,故复来耳。”穰侯曰:“请发兵矣。”乃与武安君及客卿胡阳救韩,八日而至,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武安君又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魏段干子请割南阳予秦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欲玺者制地,魏地尽矣!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魏王不听,卒以南阳为和,实修武。
赏析:
本诗记录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军事行动及其影响。首先,秦国丞相穰侯在周朝的第四年(公元前274年)攻打魏国时,韩国的暴鸢试图救援魏国,但最终被秦国击败,损失惨重。随后,秦国再次进攻魏国,占领了多个城市。同时,鲁国国君去世,其子顷公即位。到了第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赵国和魏国联合攻击韩国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援,但秦国没有响应。然而,当韩国形势危急时,秦国还是派兵救援了韩国。这反映了秦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灵活策略,既显示了对盟友的支持,也保留了自己的战略优势。
此诗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政治动态。通过描述秦国在不同情况下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如何利用军事力量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斗争。此外,诗歌中的比喻和对话形式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国际政治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