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齐湣王既灭宋,欲去孟尝君。孟尝君奔魏,魏昭王以为相,与诸侯共伐破齐。湣王死,襄王复国,而孟尝君中立为诸侯,无所属。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之连和。孟尝君卒,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绝嗣。
赧王中三十七年(癸未,公元前二七八年)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赧王中三十八年(甲申,公元前二七七年)
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魏昭王薨,子安釐王立。
赧王中三十九年(乙酉,公元前二七六年)
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楚王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江南十五邑。
魏安釐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
赧王中四十年(丙戌,公元前二七五年)
诗句译文:
- 诗句:齐湣王既破宋,又破魏、楚,南面而霸天下。
- 译文:齐湣王不仅打败了宋国,还击败了魏国和楚国,向南称霸天下。
- 关键词:
- 齐国:战国时期齐国的霸主地位。
- 宋国:齐国的主要对手之一。
- 魏国: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
- 楚国:与齐国齐名的强大国家。
- 注解:
- 这段诗句描述了齐湣王在战国时期的军事成就,通过连续的战争胜利,齐国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领土,也确立了自己在诸侯中的领导地位。
- “南面而霸天下”意味着齐国的霸权已经扩展到了南方地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 赏析:
- 这首诗歌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战争。齐国通过不断的军事行动,不仅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力量,也为自身的扩张和统治提供了支持。
- 诗歌中对齐湣王的评价带有一定的赞美色彩,但也反映出战国时代的争霸性质和战争的残酷性。
- 相关人物:
- 齐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是齐国对外扩张的重要阶段。
- 宋国、魏国、楚国:均为战国七雄之一,与齐湣王有多次战争冲突。
- 背景介绍:
-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各国为了争夺资源和土地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 齐湣王作为当时的一位强势君主,其政策和行动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 历史事件:
- 齐湣王在位期间,曾多次发动对其他诸侯国的征战,如灭宋、败魏、攻楚等,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各国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记载。
- 齐湣王的军事才能和策略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他的霸权行为也引发了一些国家的不满和反抗。
- 历史评价:
- 历史学家对齐湣王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他通过连年征战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齐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他的霸道手段也引起了部分诸侯国的反感,加剧了战国时期的纷争。
- 齐湣王的形象复杂多变,既有英明果断的一面,也有过于激进的负面特征。这种双面性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对这段诗歌的解析可以看出,齐湣王不仅是战国时期一位具有争议性的君主,也是推动当时国际政治变化的关键人物。他的政治手腕、军事成就以及引起的国际关系变化都为理解战国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