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龁久围邯郸不拔,诸侯来救,战数不利。武安君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
赧王下五十八年(甲辰,公元前二五七年)
十月,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诸侯攻王龁,龁数却,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王与应侯群臣谋曰:“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馀言。”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公子无忌既存赵,遂不敢归魏,与宾客留居赵,使将将其军还魏。赵王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与公子饮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薛公隐于卖浆家,欲见之。两人不肯见,公子乃间步从之游。平原君闻而非之。公子曰;“吾闻平原君之贤,故背魏而救赵。今平原君所与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以无忌从此两人游,尚恐其不我欲也,平原君乃以为羞乎?”为装欲去。平原君免冠谢,乃止。平原君欲封鲁连,使者三返,终不肯受。又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资治通鉴》中的王龁和武安君白起的故事,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关系、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王龁长期围困邯郸未果,诸侯来援,战数不利,这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在这场战争中,王龁虽然得到了诸侯的支持,但最终还是未能解围,这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困难和复杂性。

武安君白起在得知自己的计策不被采纳后,感到愤怒和不满,他称病笃,不肯起床,这展示了他对于被忽视的失落感和对权力的渴望。同时,这也揭示了战国时期武将的地位和他们对于君主决策的影响力。

当王龁请求武安君出山时,武安君以生病为由拒绝。然而,最终他还是自杀了,这反映了武安君对于自己政治生涯的结束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他的自杀也表明了他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的无奈和悲伤。

魏公子无忌在成功解救赵国后,并没有选择返回魏国,而是选择了留下并继续为赵国服务。这一行为展示了他的忠诚和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尽管他曾经背弃魏王而救赵,但最终他选择留在赵国而不是回到故乡,这也反映了他对于友情和亲情的看重。

王龁和武安君的故事是战国时期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它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交织。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