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二五五年)
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应侯日以不怿。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燕客蔡泽闻之,西入秦,先使人宣言于应侯曰:“蔡泽,天下雄辩之士。彼见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应侯怒,使人召之。蔡泽见应侯,礼又倨。应侯不快,因让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请闻其说。”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君独不见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何足愿与?”应侯谬曰:“何为不可?!此三子者,义之至也,忠之尽也。君子有杀身以成名,死无所恨!”蔡泽曰:“夫人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次也;名僇辱而身全者,下也。夫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周公,岂不亦忠且圣乎?!三子之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善。”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惇厚旧故,不倍功臣,孰与孝公、楚王、越王?”曰:“未知何如。”蔡泽曰:“君之功能孰与三子?”曰:“不若。”蔡泽曰:“然则君身不退,患恐甚于三子矣。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嬴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今君之怨已雠而德已报,意欲至矣而无变计,窃为君危之。”应侯遂延以为上客,因荐于王。王召与语,大悦,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免。王新悦蔡泽计画,遂以为相国,泽为相数月,免。
诗句: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译文:
起柔兆敦牂,尽昭阳作噩,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二五五年)
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应侯日以不怿。王临朝而叹,应侯请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注释:
- 柔兆敦牂(dūn zāng):古代干支名,表示年份的起始。
- 昭阳作噩(è):古代干支名,表示农历月份的结束。
- 二十五(乙巳):天干地支合为25。
- 甲子(jī):天干地支合为1,代表第一天。
- 丙午:天干地支合为3,代表第五个日子。
- 应侯:应侯范睢的字。
- 不怿(yì):不高兴、不愉快。
- 武安君: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
- 郑安平(zhēng píng):秦国将领,因背叛而被处死。
- 王稽:秦国官员,因与诸侯勾结而被处死。
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录,反映了秦昭襄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通过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对外扩张政策。诗中提到的“昭阳作噩”指的是农历十月,这个时期正是秦国进行战争准备的重要时刻。然而,内部的不稳定和外部的压力使得秦王政感到忧虑和不安,这也反映了秦朝初期统治者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