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足卬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使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之道。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故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譬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故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故《泰誓》曰:‘独夫纣,’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

资治通鉴 · 卷六 · 秦纪一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荀卿曰:“凡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则下可用也,上不足卬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二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其气力数年而衰,而复利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使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之道。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当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故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譬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故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纣若诛独夫。故《泰誓》曰:“独夫纣”,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

诗句释义:

  1. “资治通鉴·卷六·奏纪一”表明这是一篇出自《资治通鉴》的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荀子(名况)的思想见解。
  2. 孝成王与临武君的对话引出了“王者之兵”的问题。荀子回答了君王贤能与否直接影响国家治理与混乱的原因,以及君主如何通过礼义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3. 荀子进一步分析了强国与弱国的根本原因:君王的道德和政治行为对国家的强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4. 荀子提出了“强国”和“弱国”的区别及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强调了领导者的品德和政策的重要性。
  5. “齐人隆技击”、“魏氏之武卒”等段落描述了不同国家军队的情况及其特点,指出技艺高超的国家虽然在局部战役中可能占优势,但长期看来难以保持优势,因为这种依赖技能的战术容易随着时间而衰退。
  6. 荀况强调了统治者的德行和对民众的态度对于维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高尚道德和政治智慧的统治者才能建立长久的秩序。
  7. 最后一段讨论了不同类型军队的特点和效果,指出了依靠暴力和功利主义的军队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远来看难以实现真正的国家强大。

译文:
在《资治通鉴》第六卷中,孝成王与临武君就“王者之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荀子回答了君王的贤明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治乱的根本原因,并解释了为什么君主的道德和政治行为是国家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了强国和弱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领导者的道德和政治行为的影响。荀子进一步分析了如何通过提高君主的道德品质来维护国家的强大。他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某个领域技术精湛,但如果缺乏持久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那么这个国家也很难保持其优势地位。

赏析:
荀况的这篇文章深刻地探讨了君主的德行和政策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于统治者的道德要求和社会责任的看法。同时,他也指出了过度依赖技术和物质手段来维持国家强大的风险。文章的结构清晰,通过列举不同的国家和军队的例子来说明观点,使得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此外,文中还体现了荀况对人性和政治现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