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沛人刘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项梁起兵于吴,狄人田儋起兵于齐。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
既而季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杀之!”因忽不见。刘季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数有奇怪;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
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应诸侯。
”`
九月,沛人刘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项梁起兵于吴,狄人田儋起兵于齐。
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
既而季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
刘季被酒,夜径泽中,有大蛇当径,季拔剑斩蛇。有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杀之!”因忽不见。刘季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数有奇怪;沛中子弟闻之,多欲附者。
及陈涉起,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二三千人,以应诸侯。
译文:
九月,沛人刘邦在沛起兵反抗秦朝统治,下相人项梁在吴地起兵反抗秦朝统治,狄人田儋在齐国旧地起兵反抗秦朝统治。刘邦(字季),长得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左腿有七个黑痣。他性格豁达,善于施舍,心胸宽广,从不从事家务劳动。他最初担任泗水郡的亭长时,单父人吕公善于相面,看到刘邦的长相后认为他是非凡之材,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不久,刘邦担任亭长的职务后,因为需要押运罪犯前往骊山,途中犯人逃跑了大半。刘邦估计自己到达骊山后也会逃跑,到了丰西泽中的一家小酒馆里休息喝酒。夜晚时分,刘邦下令释放所有已经逃跑的犯人,并感慨地说:“你们都走吧,我从此以后也要离开这里了。”这时有几个壮年犯人愿意跟随他去冒险,共有十多个人愿意加入他的队伍。
刘邦饮酒过量后,夜间经过一片沼泽地时,遇到了一条大蛇横亘在道路中间。刘邦拔剑将大蛇杀死。这时有位老妇人哭喊道:“我的儿啊,你是白帝的儿子化身为蛇挡在路上,如今你却杀了它。”说完便不见了。刘邦于是藏身在芒山和砀山之间的岩石洞穴中,多次显现出奇异的现象;沛县的一些年轻人听说这些情况后,很多人都想投奔他。
等到陈涉起义爆发后,沛县县令想要响应起义,但担心如果背叛了秦朝,会招致沛县百姓的反对。于是县令请求萧何、曹参等人召集逃亡在外的沛县青年,他们得到了几百名青壮年的帮助,趁机号召众人造反,众人纷纷表示支持他们的计划。于是萧何、曹参等人率领这些人攻打沛县城墙,刘邦和他的团队趁势攻入城内,自称是沛公。萧何、曹参等人为了聚集更多沛县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军队,最终获得了两三千人的支持,这支队伍随后加入了反秦起义军的行列。
赏析: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记录了刘邦、项梁、田儋等三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反映了秦末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各地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反抗暴政的故事。文章通过对刘邦起兵反抗秦朝的过程进行叙述,展现了这位后来的汉高祖的早期经历以及他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决心和行动。其中涉及的人物关系、政治斗争以及个人命运的转变都是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刘邦作为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其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文中描述了刘邦如何从一个普通亭长成长为一名起义军的领导人物的全过程。从最初的小规模反抗到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再到最终成为一方诸侯,刘邦的成长历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英勇和智慧,也折射了当时社会变革的大背景。
文中还详细记录了刘邦与其他两位历史人物——项梁和田儋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项梁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地进行起义活动;田儋则是狄国人,在齐国旧地展开反抗秦的统治。这些人物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背景,但在共同的目标面前选择了联合起来反抗暴政。这种跨地域的合作模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反映了秦末时期各阶层人民对于改变现状的共同追求。
通过分析这段历史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秦末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物命运,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觉醒和抗争精神。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