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阳大荒落,尽阏逢敦牂,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巳,公元前二零八年)

冬,十月,泗川监平将兵围沛公于丰,沛公出与战,破之,令雍齿守丰。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

周章出关,止屯曹阳,二月馀,章邯追败之。复走渑池,十馀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刎,军遂不战。

吴叔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叔弗能下。楚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兵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足与计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铚人伍逢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两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八 · 秦纪三 - 引用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资治”意味着这部书的目的是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
  • 起昭阳大荒落,尽阏逢敦牂,凡二年 - 这是对时间的描述,昭阳大荒落是公元前206年,而阏逢敦牂是公元前205年。”两年”指的是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译文

  • 二世皇帝下二年(癸巳,公元前二零八年) - 这一句提供了具体的年份和纪号,便于读者理解这段历史的时间节点。
  • 冬,十月,泗川监平将兵围沛公于丰,沛公出与战,破之,令雍齿守丰 - 这是描述了在冬天十月的一个具体事件,泗川监平带领军队包围了刘邦(沛公)。刘邦亲自率军迎战并打败了敌人,随后命令雍齿守卫丰邑。
  • 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 - 这描述了刘邦在十一月带领部队前往薛地的行动。
  • 周章出关,止屯曹阳,二月馀,章邯追败之 - 描述的是章邯追击周文将军的经过,章邯追上后击败了周文的军队。
  • 周文自刎,军遂不战 - 这是描述周文自杀后,他的军队没有再继续作战。
  • 吴叔围荥阳,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叔弗能下。楚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兵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足与计事,恐败。”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
    这是描述吴叔围攻荥阳,李由作为三川郡的太守未能攻克的情况,以及楚国将军田臧等人商议的策略。他们建议放弃围攻荥阳城,集中兵力迎接秦军的进攻,但考虑到楚王的骄傲和不懂军事,不足以商讨大事,可能失败。因此,他们伪造国王的命令来诛杀吴叔,并将他的人头献给了陈王。
  • 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 描述陈王派遣使者赐予田臧楚国的令尹印章,任命他为上将军。
  • 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与战 - 这是描述田臧让一些将领留守荥阳,而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向西迎接秦军,并在敖仓与秦军交战。
  • 田臧死,军破。章邯进兵击李归等荥阳下,破之,李归等死 - 这是描述田臧死后,他的部队崩溃。接着描述了章邯进攻李归等人驻守的荥阳地区并取得胜利。
  • 阳城人邓说将兵居郯,章邯别将击破之 - 这是描述阳城人邓说率领军队驻扎在郯地,章邯派出的另一支部队击败了他们。
  • 铚人伍逢将兵居许,章邯击破之 - 这是描述铚人伍逢率领的军队驻扎在许地,章邯出击并击败了他们。
  • 两军皆散,走陈,陈王诛邓说 - 这是描述两路军队溃散,逃向陈地,陈王最终诛杀了邓说。
  • 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 - 这是描述二世皇帝多次责备李斯,质问为何他能担任三公之位却能让盗贼猖獗。面对这种指责,李斯感到害怕并且重新考虑自己的地位和未来。最后,他迎合了二世皇帝的想法,通过写信回应表示“贤主”必须能够实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制度(即督责之术),以此来应对当前的局势。
  • 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 这是描述在李斯的建议和二世皇帝的支持下,秦朝加强了对民众的监管和惩罚力度。对于纳税多、杀人多的官吏给予奖励(明吏),对于杀人多的被赋予忠诚的称号(忠臣),而在道路上的刑罚人员比例达到一半(刑者相半于道),同时每天都有大量的死人(死于道路)堆积到市场上(死人生积于市)。这导致了秦朝百姓的恐慌和不满情绪加剧,开始渴望叛乱。

赏析

此诗描绘了秦朝二世时期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从一开始的叙述来看,秦朝虽然拥有强大的武力,但在内部管理和政治策略上存在严重问题,导致政权迅速衰落和混乱的局面。特别是通过描述李斯、周文、吴叔等人的决策及其后果,反映了不同人物在国家存亡关头的不同选择和结果。此外,二世皇帝的态度和行为也直接影响了整个局势的发展。这首诗不仅揭示了秦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状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加剧,以及人民对于变革的渴望。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