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之国,陈馀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乃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于丑地。今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击常山,复赵王,请以赵为扞蔽!”齐王许之,遣兵从陈馀。
项王以张良从汉王,韩王成又无功,故不遣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穰侯;已,又杀之。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张耳之国 陈馀益怒
解读项羽不平之心与陈、张之争
- 前言
- 陈馀对项羽不满根源分析
- 陈馀对张耳与自己地位对比感受
- 张耳王位引发陈馀嫉妒心
- 张耳之国
- 张耳在赵国中地位与影响力
- 陈馀对张耳王位的不满
- 项羽对诸将地盘分配策略影响
- 陈馀对策
- 陈馀派遣使者向齐王田荣表达立场
- 陈馀利用夏说说服田荣支持自己
- 陈馀与田荣联盟对抗项羽政策
- 项羽政策
- 项羽对诸将土地安排动机
- 项羽对赵国政策及后果探讨
- 项羽对待异己态度及其政治手段
- 张耳反击
- 张耳面对陈馀挑衅回应策略
- 张耳与陈馀权力博弈结果
- 张耳如何稳固自己在赵国的地位
- 齐国动态
- 齐国背叛楚国后内部变动
- 齐国对项羽政策反应和态度
- 齐国内部对项羽政策的不同看法
- 历史评价
- 陈馀作为将领优缺点评价
- 项羽作为领导者性格特点分析
- 张耳与陈馀权力争斗的历史意义
- 现代应用
- 权力斗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体现
- 领导者应如何处理内部矛盾
- 从历史事件中学到的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