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与俱去,曰:“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公士卒足以当项羽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尝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羽,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
资治通鉴·卷九 · 汉纪一
楚左尹项伯,为项羽季父,素与张良友善。某夜,项伯驰马至沛公军中,密见张良,详告沛公急迫情形,欲同去避难。张良曰,沛公有难,韩王遣我送之,今事急,不可不义。遂入营告知沛公。沛公大惊,问计,张良建议向项伯说明不敢背叛之志。
次日,张良出营,请项伯入见。沛公以酒酬之,两人约定婚姻,并言将厚待项伯。沛公表示,若项伯能早来谢罪,愿以兄礼相待。次日,项伯夜返,复言沛公言,劝其善遇张良。沛公许诺,于是项、张二人均感于项伯之大义之举。
赏析: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编年体史书,以其详尽的记载和深入分析而著称。在卷九中,我们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本段通过叙述楚左尹项伯如何秘密通知张良及张良如何应对这一紧急情况,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物之间的微妙互动。
项伯与张良的友谊被描绘成深厚的私人关系。这种友谊不仅仅是基于个人间的好感,更是在共同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形成的战略同盟。项伯的及时通知对沛公来说无疑是一个及时雨,不仅缓解了其内心的不安,也为他后续的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通过张良的机智应对,我们看到了一个智者的形象。他不仅迅速分析了形势并作出了正确的决策,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项伯的影响力,使得沛公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支持。这反映了在危机时刻,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项伯与沛公之间通过饮酒和婚姻结盟的举动,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信任和友好,也彰显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人际关系处理的独特理念。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信任和尊重被视为建立稳定社会关系的关键因素。
《资治通鉴》卷九中的这一段落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战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腻的人物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性。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