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皇后三年(丙辰,公元前一八五年)

夏,江水、汉水溢,流四千余家。

秋,星昼见。

伊水、洛水溢,流千六百余家。汝水溢,流八百余家。

高皇后四年(丁巳,公元前一八四年)

春,二月,癸未,立所名孝惠子太为昌平侯。

夏,四月,丙申,太后封女弟嬃为临光侯。

少帝浸长,自知非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变!”太后闻之,幽之永巷中,言帝病,左右莫得见。太后语群臣曰:“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昏乱,不能继嗣治天下;其代之。”群臣皆顿首言:“皇太后为天下齐民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群臣顿首奉诏。”遂废帝,幽杀之。五月,丙辰,立恒山王义为帝,更名曰弘,不称元年,以太后制天下事故也。以轵侯朝为恒山王。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

高皇后三年(丙辰,公元前一八五年)    
夏,江水、汉水溢,流四千余家。    
秋,星昼见。    
伊水、洛水溢,流千六百余家。汝水溢,流八百余家。    

译文:

高皇后三年(丙辰,公元前185年),夏季,长江、汉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四千多户人家。秋季,星星在白昼出现。伊水、洛水泛滥成灾,导致一千六百多家民居被冲毁。汝水也泛滥,淹没了八百多家居民。


赏析:

此诗描绘了西汉时期发生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首句直接点明了时间背景和地点——高皇后三年的夏天,紧接着描述长江、汉水等河流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诗中的“流四千余家”、“流千余家”等表述,生动地展现了水患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损失。此外,诗人还通过观察天象,如“秋,星昼见”,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历史厚重感。最后两句则转向政治权力的交接,通过“立所名孝惠子太为昌平侯”和“太后语群臣曰:‘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昏乱,不能继嗣治天下;其代之。’群臣皆顿首言:“皇太后为天下齐民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群臣顿首奉诏。”遂废帝,幽杀之。”,表达了太后废黜年幼的皇帝并杀害他的行为。这种描写既展示了太后的权力,又体现了她对国家未来的考虑。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