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摄提格,尽昭阳大渊献,凡十年。
高皇后元年(甲寅,公元前一八七年)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啑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降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于太后,公卿皆因而决事。太后怨赵尧为赵隐王谋,乃抵尧罪。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有德于太后,乃以为御史大夫。太后又追尊其父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周吕令武侯泽为悼武王,欲以王诸吕为渐。
诗句: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
译文:
高皇后元年(甲寅,公元前一八七年)冬,太后在朝议时提出准备册封几位吕氏外戚为诸侯王,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回答说:“高帝曾与群臣杀白马饮血盟誓:‘假若有不是刘姓的人称王,天下臣民共同击之。’现在立吕氏为王,违背了这一誓言。”太后不高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答如云:“高帝已定天下,立子弟为王;如今太后称制,也立诸吕为王,何妨?”太后大喜,罢朝。王陵责备陈平、绛侯,说:“当初与高帝歃血为盟,你们都不在场吗?如今高帝已逝,太后当政,欲立吕氏为王;各位纵使要迎合意旨背弃誓言,又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高帝呢?”陈平、绛侯说:“今日面折廷争,臣不如君;但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也不如臣。”王陵无以应对。
注释:
- 起阏逢摄提格:起于冬季的某一天名,阏逢摄提格是古代历法中的一个节气名称,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 尽昭阳大渊献:结束于夏季的某一天名,昭阳大渊献是古代历法中的另一个节气名称,表示夏季的结束。
- 凡十年:指从某个时间点开始,经过十年的时间。
- 高皇后元年:指的是汉景帝时期的第一年。
- 乙丑:农历年的第12个月,即农历正月。
- 丙寅:农历年的第1月,即农历正月初一。
- 甲寅:农历年的第1日,即正月初一凌晨1时,古人认为这个时辰吉祥如意。
- 十二月:农历十二月,即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
- 正月:农历正月初一,即一年的第一个月份。
- 三月:农历三月,即一年的第三个月份。
- 七月:农历七月,即一年的第七个月。
- 九月:农历九月,即一年的第十个月。
- 十月:农历十月,即一年的第十一个月。
- 十一月:公历的11月,与农历十月相同。
- 甲子:农历十二日,即十一月初四。
- 太后:指汉景帝的皇后,即汉文帝的母亲薄姬。
- 王陵:右丞相,即前文提到的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周勃的后代。
- 右丞相陵: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王陵被任命为右丞相。
- 左丞相平: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陈平被任命为左丞相。
- 辟阳侯审食其: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审食其被任命为辟阳侯。
- 上党守任敖: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任敖被任命为上党郡的太守。
- 御史大夫: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赵尧被罢免为御史大夫。
- 郎中令: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赵尧被罢免为郎中令。
- 赵尧:曾任左丞相,因谋害赵隐王而被罢官。
- 赵隐王:赵尧的儿子,因谋害而失宠。
- 赵王刘如意:赵尧为高祖刘邦所宠爱的儿子。
-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 高帝:指汉太祖刘邦。
- 杀白马饮血盟:指刘邦和群臣立下的盟誓,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
- 假若:如果。
- 共击之:共同反对他。
- 吕氏:指吕后及其家族成员,后来成为汉朝的皇后和皇帝。
- 吕王:指吕后的子孙被封为王侯。
- 不约也:不符合先前的约定。
- 太后称制:指吕雉掌握国家政权的情况。
- 欲王吕氏:指吕后及其家族成员希望被封为王侯的愿望。
- 诸君纵欲阿意背约:指大臣们顺从吕后的愿望,违背刘邦的誓约。
- 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指王陵等人无法向刘邦交代自己的行为。
- 面折廷争:当面辩论争执的情形。
- 全社稷定刘氏之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刘姓家族的利益。
- 君亦不如臣:陈平、绛侯认为自己的功劳更大。
- 病免归:因病辞职回家。
- 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任命陈平担任右丞相。
- 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任命审食其担任左丞相。
- 不治事监宫中如郎中令:虽然不处理政务,却负责监督宫中事务,类似于郎中令。
- 故得幸于太后:由于得到吕后的宠爱而被重用。
- 公卿皆因而决事:公卿大臣都听从他的安排。
- 抵尧罪:指责赵尧谋害赵隐王的行为。
- 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上党郡的守任敖曾经担任过沛县的狱吏。
- 乃以为御史大夫:因此被任命为准御史大夫。
- 太后升王陵为太傅实夺其权:太后提升王陵为太傅,剥夺了他的实权。
- 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任命陈平担任右丞相。
- 乃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任命审食其担任左丞相。
- 但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虽然不负责政务,却监督宫中事务。
- 食其故得幸于太后:因为受到太后的宠爱,得以参与朝廷决策。
- 公卿皆从而决事:公卿大臣都听从他的裁决。
- 太后怨赵尧为赵隐王谋:太后因为赵尧当年谋害赵隐王而心怀怨恨。
- 乃抵尧罪:于是罗织罪名,将赵尧罢免为御史大夫。
- 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上党郡的守任敖曾经做过沛县的狱吏。
- 乃以为御史大夫:因此被任命为准御史大夫。
- 太后追尊其父临泗侯吕为宣皇:太后追认其父吕临为宣皇。
- 周吕令侯泽武侯悼武王欲以王为诸吕渐相:周、吕两族希望将吕王作为渐进的君主。
- 太后遂欲王诸吕以渐为乱:太后打算渐渐让吕氏掌权,造成动乱。
- 欲王诸吕:想要封诸吕为王。
- 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诸位大臣顺从吕氏的意愿,背离了当初的誓言,怎么有脸面去见刘邦呢?
- 陈平降侯:陈平因谋反而被封为列侯。
- 绛侯降侯:绛侯陈平因谋反而被封为列侯。
- 太后怒赵尧为赵隐王谋,乃抵尧罪:太后因赵尧谋害赵隐王而发怒,因此将赵尧罢免为御史大夫。
- 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有德于太后,故以为御史大夫:上党郡守任敖曾经担任过沛县的狱吏,对太后有恩德,因此被任命为准御史大夫。
- 太后追尊其父临泗侯吕为宣皇:太后追认其父吕临为宣皇。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人物关系的梳理,展现了汉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诗中通过王陵和陈平等人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吕氏家族的不满和担忧。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