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济阴哀王不识薨。
孝景皇帝下二年(己亥,公元前一四二年)
春,正月,地一日三动。
三月,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发车骑、材官屯雁门。
春,以岁不登,禁内郡食马粟;没入之。
夏,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女工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五月,诏赀算四得官。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十六 · 汉纪八”, “译文”: “今年,济阴哀王刘不识去世。孝景皇帝下二年(己亥,公元前一四二年)春天,正月,一天之内土地震动三次。三月,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与他们交战,战死。调发车骑、材官驻扎雁门。春天,由于年成不好,禁止内郡用粮食喂马;将粮食没收。夏初,命令说:“雕刻花纹和装饰品,伤害农业;锦绣和丝织品,危害妇女的工作。农业受到伤害就会引发饥荒的根本,妇女工作受到危害就会成为寒冷的原因。如果饥荒和寒冷同时降临而人们还敢于作非分之事的极少了。朕亲自耕种,后母亲自养蚕,以此来供奉宗庙和祭祀之用,为天下做表率。不接受贡献,减少太官的费用,节省徭役赋税,希望天下人专心从事农业和蚕桑,积蓄财富以应对灾害。要强不强地保护弱小,多不多地欺负少少,让老年人长寿,让年轻的孤儿得以长大成人。如今年成不好,百姓的粮食很短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假借官职来欺骗民众,用贿赂交易作为手段,渔利掠夺百姓,侵夺万民的利益。县丞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如果贪污腐败与盗贼为伍,这是极其不值得的!现在命令各郡守都修整自己的职事;那些不履行职责、捣乱社会秩序的人,丞相可以上报朝廷,请求处罚。广泛通告天下,使大家都知道我的心意。“五月,诏令凡是因财物计算得到任用的官员,都要按照法令处理。”}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作者不详,属于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记录类典籍,详细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近1400年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诗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史实,例如济阴哀王刘不识的去世、汉武帝时期的某些政策和军事行动等。这些内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诗中的一些语句也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例如,作者提倡亲耕亲桑,认为这是为了供奉宗庙和祭祀的先例,也是为了让天下人能够明白他的用心。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农业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