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诗句】:
今日汉朝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
【译文】:
如今汉朝正处于战乱之后,应该减少一些繁琐的礼仪,更多地借鉴夏商时期的忠诚精神。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现在的天下,都是同一个天下,用古来的标准去衡量现在,怎么会相差如此之远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可能是由于古代之道有所失,或是天道之理有所诡吧。天地也有其分配给予的原则:给予牙齿的人去掉它的角,给予翅膀的人两脚分开。这是因为给予的东西太大,不能取小的。古代得到俸禄的人都是不从事体力劳动、不经营末业的人,这也体现了得到大的东西不能取小的与天意相吻合。既然已经得到了大的,又去取小的,天都不能满足他了,何况是人呢!这就是百姓之所以苦于不足的原因。身居高位却享受着高位带来的利益,家中温饱却享受着厚禄,因此也利用这种富贵的资源力量与百姓争利,百姓怎么可能做到呢!百姓一天比一天削减收入,逐渐陷入贫困。富者奢侈浪费,贫者穷困窘迫;百姓不乐生,怎么能避免罪责!这就是刑罚繁多而奸邪无法消除的原因。天子大夫都是百姓所敬仰效法的对象,远方之人四面观望内心里仰望他们。近处的人看到后仿效,远方的人看到后效仿,难道可以居于圣贤的地位而为平民行事吗!苦苦求财利,常担心财物匮乏的是老百姓的想法;苦苦求仁义,常担心不能感化百姓的是大夫的想法。《易经》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的人,是君子的位置;负担的人,是小人的事情。这话就是说,身居君子的位置而为平民行事的人,祸患一定会到来。如果身居君子的位置,按照君子的行为行事,那么舍弃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是没有可做的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担忧。他认为汉朝经历了战乱之后,应当减少繁琐的礼仪,更多地借鉴夏商时期的忠诚精神,以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同时,他也提出了对于当时社会风气和法制的看法,认为应该清除那些非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思想,以免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