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趋利无耻,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年轻时就学习礼仪和学问,长大后则根据才能和职位分配爵位和俸禄,用刑罚来威慑邪恶,所以民众懂得礼义并且以犯罪为耻辱。武王施行大义,平定了残害百姓的人;周公制作礼乐来教化他们。到了成王、康王时期,监狱空虚了40多年。这也是教化逐渐产生仁爱和仁义的流变,而不仅仅是伤害肉体的效果。到了秦朝就不这样了,它遵循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思想,实施了韩非子的主张,厌恶帝王之道,将贪婪作为风俗,诛杀有名望的人而不调查实际情况,行善的人不一定能免罪,而犯法的人也不一定受到惩罚。因此官员们都在说些虚假的话而不顾及事实,表面尊敬君上,内心却背地里怀有二心,制造虚假伪装,追逐利益而忘记了羞耻,因此被处罚的人很多,死者也很常见,而奸邪之事没有停止,这是习俗造成的。现在陛下拥有天下,没有人不臣服,但是功劳不能加于百姓的原因,大概是陛下的心没有得到加强吧。《曾子》说:“尊重自己所听到的东西,那么见识就会高远;实行所知道的知识,那么光辉就会宏大。见识高远和光明宏大不在于其他,只在于您加强意志的决心。”希望陛下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在内心设立真诚的态度并付诸行动,那么三王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 卷十七: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共294卷,分为136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 汉纪九:这里的“汉”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纪九”是指第九卷,即《史记·汉纪》中的第九卷。
- 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年轻的时候学习礼仪和学问,成年后根据自己的才能和职位安排爵位和俸禄。
- 爵禄以养其德:通过给予爵位和俸禄来培养自己的德行。
- 刑罚以威其恶:通过使用刑罚来威慑那些邪恶的行为。
- 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被处罚的人非常多,死者接连不断,而奸邪之事没有停止。
- 《曾子》:指的是《论语·曾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高尚的知识和智慧不在于外在的表现。
- 加之意而已:关键在于您是否加强了自己的意志。
- 因用所闻:根据您所知的去做事情。
- 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在内心树立诚信,然后将其付诸实践。
-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十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方式和方法。作者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君王的统治方式,指出了秦朝与古代圣明君王的不同之处。他认为古代的君王注重教育和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道德水平。而秦朝的君王则过于重视法律和刑罚,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诚意,导致国家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困苦。
作者通过引用《论语·曾子》中的一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真正优秀的君主都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外在的力量。他呼吁陛下应该根据所学所闻,在内心树立诚信,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王那样的贤明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