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赦天下。
夏,四月,丙子,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卒。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馀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馀,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会伊稚斜逐于单,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资治通鉴 · 卷十八 · 汉纪十
三月,赦天下。
译文:这个月,汉宣帝刘病已宣布全国大赦。
注释:这里的“天下”泛指当时整个汉朝的领土。
夏,四月,丙子,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卒。
译文:夏季四月,丙子日,汉武帝封匈奴太子名为于单的人为涉安侯,但数月之后于单就去世了。
注释:这里提到的“匈奴太子于单”可能是一个误传的名字,实际上应该是指的“单于于单”(或“于单”),因为《资治通鉴》是记载西汉的历史文献,所以这里的人物名字应该是正确的。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馀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
译文:起初,一位曾经投降汉朝的匈奴人是这么说的:“月氏人原本居住在敦煌和祁连之间,成为了强国。后来被匈奴的冒顿打败。老上单于杀死了月氏的国王,把他的头颅当作饮酒器皿。剩下的人们逃走了很远,对匈奴怀恨在心,没有人愿意和他们一起攻击他们。”汉武帝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汉中人张骞作为郎官响应号召,从陇西出发,穿过匈奴地界。单于得到了张骞,留他在匈奴住了十多年。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张骞出使月氏的背景故事。
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馀,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会伊稚斜逐于单,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
译文:张骞趁机逃跑,向西前往月氏国,走了数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富有资源,想通过张骞来联系却未果,见到张骞很高兴,为他安排翻译到康居,再由康居将消息传达给了大月氏。大月氏的太子成为国王后,已经打败了大夏,将国土划分开来居住,土地肥沃,少有敌人侵扰,完全没有报复匈奴的意思。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时间,终究没有获取到月氏国的要领,只得返回。接着他越过南山,想从羌族地区回国,但再次被匈奴俘获,又滞留了一段时间。恰好在这个时候伊稚斜被单于驱逐,匈奴国内的动乱,张骞于是跟随着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亡回国。
注释:这句话叙述了张骞出使月氏失败后的经历。
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译文:汉武帝任命张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开始出发时率领一百多人,离开十三年后,只有两个人回来了。
注释:这句话说明了张骞虽然历经艰险,但最终成功完成使命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