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息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诗句:资治通鉴 · 卷十八 · 汉纪十

译文:荀悦认为有三种行为是破坏道德的奸贼: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游侠通过树立名气和声望来作威作福;游说者修饰自己的言辞,设计诡计,周游天下以操纵时势;游行者和颜悦色地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交党羽并建立虚假的声誉。这些行为都是乱源,会伤害道德,败坏法令,是先王所要谨慎对待的。在国家里,有四种职业,其他不从事这四种职业的人被称为奸民。奸民不出现,圣王之道才能实现。

注释:本段引用了汉代荀悦的著作《前汉纪》中的一段话,荀悦在这里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三游”行为以及它们对社会秩序的危害。荀悦认为这三种活动破坏了社会的正义和道德,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他进一步指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社会道德,还严重干扰了法律的正常实施。因此,他提倡圣明的君主应治理国家,使人民生活有序,严明制度。

赏析:荀悦在这段讨论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他指出,一个圣明的君主应该关注国家的道德和法律秩序。这种观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君子、小人、正道和邪道之间界限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道德危机和法治挑战。荀悦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哲学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