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一留意而深察也。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

书奏,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

主父偃尤亲幸,一岁中凡四迁,为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谓偃曰:“太横矣!”偃曰:“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一二七年)

冬,赐淮南王几杖,毋朝。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籓国始分,而子毕侯矣。

《资治通鉴·卷十八》中描述了汉景帝时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其中涉及了主父偃的政治才能和贡献、李少君的方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内政外交等。下面将逐一解释相关事件:

  1. 主父偃的政治才能和贡献
  • 背景与提拔:主父偃在汉景帝时期得到重用,其原因之一是他能言善辩,善于通过游说来影响朝廷决策。
  • 政治主张:他提出诸侯子弟虽为皇亲国戚,却无实际封地,应允许他们推恩分地,以增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 成功案例:他的建议被采纳,并最终导致汉朝初期的诸侯王国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这为后来的汉朝稳定奠定了基础。
  1. 李少君的方术
  • 背景与经历:李少君原为深泽侯舍人,后成为汉武帝时期的方士,精通道家和杂家学说。
  • 方术实践:李少君通过祭祀灶神求长生不老的方术进入武帝视野,并因此受到尊敬。
  • 影响与评价:虽然李少君的方术在短期内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但最终因其过于横行而未获长久信任。
  1. 汉武帝时期的内政外交
  • 内政改革: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等人的建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藩王势力等。
  • 边防政策: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汉武帝还实施了一系列边防政策,包括强化对匈奴的控制。
  • 文化政策:汉武帝还重视文化建设,提倡儒学,支持教育发展,这些举措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父偃、李少君以及其他人物的活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也展现了个人才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乃至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