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复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略人民,将何以止之?将军孰计复奏!”
充国复奏曰:“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先零羌精兵,今馀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畔还者不绝。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曰兵决可期月而望。窃见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馀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数千人,虏数以大众攻之而不能害。今骑兵虽罢,虏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山河而来为寇;亦不敢将其累重,还归故地。是臣之愚计所以度虏且必瓦解其处,不战而自破之册也。至于虏小寇盗,时杀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闻战不必胜,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劳众。诚令兵出,虽不能灭先零,但能令虏绝不为小寇,则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释坐胜之道,从乘危之势,往终不见利,空内自罢敝,贬重以自损,非所以示蛮夷也。又大兵一出,还不可复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复更发也。臣愚以为不便。臣窃自惟念:奉诏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于山野,虽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后咎馀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资治通鉴·卷二十六·汉纪十八
解读汉朝时期的政治策略与战争决策
- 引言及背景
- 《资治通鉴》简介
-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政治背景
- 匈奴问题对汉朝影响
- 上复赐报分析
- 赐报内容概述
- 对匈奴策略讨论
- 军事决策考量因素
- 充国奏议详解
- 兵以计为本论述
- 先零羌精兵情况简析
- 北边地理与战略位置
- “臣闻战不必胜”解析
- 战争胜败权衡
- 避免过度消耗与自损
- 不战而自破战略意义
- 对策与建议
- 放弃坐胜之道
- 利用乘危之势进行反击
- 徭役与资源再分配
- 结论
- 汉中宗孝宣皇帝决策总结
- 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 《资治通鉴》历史价值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