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论曰:《春秋》之义,王者无外,欲一于天下也。戎狄道理辽远,人迹介绝,故正朔不及,礼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势然也。《诗》云:“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故要、荒之君必奉王贡。若不供职,则有辞让号令加焉,非敌国之谓也。望之欲待以不臣之礼,加之王公之上,僭度失序,以乱天常,非礼也!若以权时之宜,则异论矣。
诏遣车骑都尉韩昌迎单于,发所过七郡二千骑为陈道上。
中宗孝宣皇帝下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五一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赞谒称籓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矢四发,棨戟十,安车一乘,鞍勒一具,马十五匹,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衣被七十七袭,锦绣、绮縠、杂帛八千匹,絮六千斤。礼毕,使使者道单于先行宿长平。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阪,诏单于毋谒,其左右当户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单于就邸长安。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观以珍宝。二月,遣单于归国。单于自请“愿留居幕南光禄塞下;有急,保汉受降城。”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将骑万六千,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边谷米Я,前后三万四千斛,给赡其食。先是,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诸国近匈奴者,皆畏匈奴而轻汉,及呼韩邪单于朝汉后,咸尊汉矣。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汉纪十九》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广泛历史内容。本篇将结合原文与译文,对《资治通鉴·汉纪十九》进行深入解析,并提供相应的注释和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及其背后深意。

《资治通鉴·汉纪十九》记载了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的事件。该时期中国境内发生了一些重要政治、社会事件。例如,凤皇和甘露的出现被用于大赦天下,这一举措反映了汉朝在处理国内大事时的宽容与仁慈。同时,颍川太守黄霸治理郡县有方,使得地方事务治理得更加出色,这体现了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关于《资治通鉴·汉纪十九》的翻译,其译文忠实反映了原著内容,并提供了详细的注解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对于“帝欲待之以不臣之礼”一句,译文不仅解释了“不臣之礼”的含义,还联系上下文说明了这种做法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及影响。此外,译文还详细注释了涉及的关键词句如“匈奴”、“礼仪”等,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通过对《资治通鉴·汉纪十九》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例如,司马光在编撰这部史书时强调了法治与道德的结合。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但单靠法律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道德的支持和引导。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赏析《资治通鉴·汉纪十九》时,我们还可以关注其文学价值。《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其文风典雅流畅,语言简练而不失生动。例如,“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一句,既简洁地传达了事件的发生,又富有画面感,令人仿佛置身其中。

《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汉纪十九》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一经典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赏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