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故河间王元弟上郡库令良为河间王。有星孛于营室。
赦天下。
壬子,封舅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赐舅谭、商、立、根、逢时爵关内侯。夏,四月,黄雾四塞,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于是大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上优诏不许。
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群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兴,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乾侯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上嘉纳之。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三十 · 汉纪二十二

【译文】

立故河间王元弟上郡库令良为河间王。有星孛于营室。

【注释】

  1. “立”:指汉武帝刘彻,这里用“立”字可能是为了避讳。
  2. “故”:指已经去世的。
  3. “河间王”: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封号。
  4. “有星孛于营室”:营室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中的一颗星,位于北方。“孛”是星名,表示星体在轨道上偏离正常轨迹。这里的“有星孛于营室”,指的是出现了异常的现象。
  5. “赦天下”:宣布大赦天下。
  6. “壬子”:农历日期,这里是指农历四月九日。
  7. “封舅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赐舅谭、商、立、根、逢时爵关内侯”:这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舅舅等人进行封赏和赏赐的一种手段。
  8. “夏,四月,黄雾四塞”:夏季的某个月里,天空中弥漫着黄色的雾气。
  9. “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下令征求博学多才的大臣们的意见,没有回避和忌讳。
  10. “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谏大夫杨兴和博士驷胜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是阴气过于旺盛而侵犯阳气的表现。而高祖刘邦曾经规定,只有有功之臣才能够被封侯。现在太后的弟弟们都因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这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上天显示出来的异常现象。
  11. “于是大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这时大将军卫青害怕了,他上书请求辞去官职,表示自己愿意退休。
  12. “上优诏不许”:文帝刘恒对此表示同意,没有拒绝他的请求。
  13. “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群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兴,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乾侯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御史中丞薛宣上疏说:“陛下的德行仁厚,而吉兆尚未出现,阴阳之气不和顺,可能是因为官吏们过于苛刻。有些部刺史们并不遵守职责,随意处理事务,还经常插手郡县的事情,甚至有的时候会打开自己的私人门路,听信谗言奸佞之人的话,以此来寻找官员和百姓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斥责和惩罚都太过苛刻,以至于无法量力而行。各县之间相互逼迫,甚至到了互相残害的地步。这使得故乡的亲朋好友感到遗憾,九族之间忘记了亲人之间的亲情和恩情。人们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的程度也日益减少,甚至有些时候连去看望慰问一下都做不到。如果人道不通达,阴阳之气就会隔绝,和气就不会兴起。这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政治原因所导致的。《诗经》上说:‘百姓失德,君主将受到责罚。’俗语中也有这样的话:‘苛刻的政治不会让人亲近,繁重的困苦会伤害到人的爱心。’当一些州牧郡守在向朝廷报告事情的时候,应当明确地下达命令,使得人们清楚地知道朝廷的主要事务是什么。”文帝刘恒对他的意见非常赞赏,并接受了他的建议。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汉朝当时的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它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诗歌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作者指出,由于皇帝的过度专权和滥用权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增多。这种观点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恐慌和不安。这种心理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普遍存在的。
    诗歌通过描述人们对权势的追求和欲望的膨胀,揭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贪婪本性。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安全和生命。这种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普遍的。
    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和不满。他认为,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发展,而且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激进性,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的描绘和分析,展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冲突。它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