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山阳铁官徙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及汝南都尉。汝南太守严捕斩令等。迁为大司农。故南昌尉九江梅福上书曰:“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衒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无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言也。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缪公行伯,由余归德。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无几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解读古代文献,洞悉历史智慧
- 诗句原文及翻译
- 资治通鉴·卷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 山阳铁官移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
- 经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及汝南都尉。
- 严捕斩令等。迁为大司农。
- 故南昌尉九江梅福上书曰:“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如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陈平起于亡命而为谋主,韩信拔于行陈而建上将;故天下之士云合归汉,争进奇异,知者竭其策,愚者尽其虑,勇士极其节,怯夫勉其死。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此高祖所以无敌于天下也。”孝武皇帝好忠谏,说至言,出爵不待廉、茂,庆赐不须显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厉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衒鬻者不可胜数,汉家得贤,于此为盛。使孝武皇帝听用其计,升平可致,于是积尸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方今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蜀郡是也。及山阳亡徒苏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党与,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此皆轻量大臣,无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庙堂之议,非草茅所言也。臣诚恐身涂野草,尸并卒伍,故数上书求见,辄报罢。臣闻齐桓之时,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不逆,欲以致大也。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关自鬻;缪公行伯,由余归德。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书求见者,辄使诣尚书问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若此,则天下之士,发愤懑,吐忠言,嘉谋日闻于上,天下条贯,国家表里,烂然可睹矣。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然其俊桀指世陈政,言成文章,质之先圣而不缪,施之当世合时务,若此者亦无几人。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故诚能勿失其柄,天下虽有不顺,莫敢触其锋,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为汉世宗也。
- 译文
- 山阳铁官移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击并杀害了当地长官,夺取并使用库中武器自称为将军。他们经过九个郡后,杀了东郡太守及汝南都尉严被逮捕并斩杀。迁严为大司农。原南昌尉九江梅福上书说:“从前高祖纳善若不及,听从谏言如同转动车轮一样轻松,听取意见不求其才能,举荐人才不考虑其出身。陈平来自亡命之徒而成为谋主,韩信在战场上崛起而建立上将的地位。所以天下的士人云集归附汉朝,争相献出奇谋异策,聪明的人竭尽自己的智谋策略,愚昧的人竭尽所有的精力和思考,勇敢的人竭尽全力,胆怯的人勉为其难。汇聚天下人的知识和力量,并拥有天下的威势,因此一举就能把秦国当作小物看待,夺取楚国如同取得一块小土一样容易。这就是高祖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汉武帝喜欢向朝廷贡献忠言良策的谏官。他封赏爵位不等待廉洁、有才的人,奖赏庆贺也不追求显著功绩。因此天下的读书人各自勉励努力、竭尽全力以赴阙廷陈述建议。自己夸耀卖弄的人无法计算。汉朝得到贤能人士的增多是繁荣昌盛的基石。但是计虑不周全而谋议泄漏是因为众多的贤人聚集在朝廷本朝,所以那些大臣们势力强大凌驾于群臣之上,不敢和朝廷同声相应。当今的士人窥视朝廷的缝隙并趁机而起的,只有蜀郡而已。等到山阳的亡命之徒苏令之群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到处掠夺、招揽朋党、寻求依附,却失去了逃跑隐匿的想法,这些都是对大臣轻视、无所畏惧的行为,国家的权柄变得轻浮。因此普通人想要和皇帝争斗抗衡的欲望就变得强烈。士者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获得士人就会使国家变得重要起来。失去士人就会变得不重要起来。《诗经》上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是庙堂上的讨论不是草野之人所能说出的。我担心自己会被埋在荒野之中,尸体会与士卒一起被葬入坟墓。因此我经常上奏要求接见。每次上奏都被回复为没有机会见到。过去秦国的武王喜好武力,任鄙敲门自卖;战国时期的缪公推行霸业,由余归顺并感激赵国给予的恩德。现在要招致天下的人才,民间有上书要求见的可以让他们直接到尚书那里询问他们所说的话。如果所说的可以采纳的话,那么授予俸禄按照升斗计算。赏赐给一束帛。如果这样那么天下的士人就会发出满腔的愤懑和言论,他们的忠诚建议一天天传来于朝廷之上,天下的治理就像一体的绸缎一样清晰可见。像四海那样宽广的土地和士人的数量如此之多;其中杰出的人才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然而他们中有的才智出众能够指引时代的政治形势并且写出文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先圣相符合而没有错误,他们的做法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并能顺应时代的需求,这样的人也是极少的。所以赐予官职、赐予布帛是天下人前进的阶梯。高祖就是这样励精图治来磨砺自己的意志。孔子曾经说过:‘工匠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先使自己的工具锋利。’到了秦始皇时代就不是这样了。张设诽谤之网是为了驱赶诸侯而清除障碍;倒持着巨大的斧头(比喻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交给别人来使用。因此如果确实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权柄就不会被别人所冒犯。这就是汉武帝开拓疆域、建立功名成为汉代的一代宗主的原因。
- 赏析
-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西汉高帝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三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这部作品以其严谨的历史记录风格赢得了后世学者们的赞誉。
-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多个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为。例如,文中提到的严和梅福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严因直言进谏而被汉武帝所重用;而梅福则通过上书表达了他对汉朝统治的看法和批评。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机会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不同历史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 司马迁通过《史记》详细记录了各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这种详尽的记录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成就。例如,《史记》中对屈原的描写就非常生动形象,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
- 在《资治通鉴》中关于汉宣帝时期的故事也值得一读。文中提到汉宣帝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来巩固政权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汉宣帝的政治手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