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郎耿育上疏言:“臣闻继嗣失统,废适立庶,圣人法禁,古今至戒。然太伯见历知适,逡循固让,委身吴、粤,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卒有天下,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是以尊号追及太王。故世必有非常之变,然后乃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耆欲无极,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世无周公抱负之辅,恐危社稷,倾乱天下。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怀独见之明,内断于身,故废后宫就馆之渐,绝微嗣祸乱之根,乃欲致位陛下以安宗庙。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乃反覆校省内,暴露私燕,诬污先帝倾惑之过,成结宠妾石媢之诛,甚失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夫论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众,此乃孝成皇帝至思所以万万于众臣,陛下圣德盛茂所以符合于皇天也,岂当世庸庸斗筲之臣所能及哉!且褒广将顺君父之美,匡救销灭既往之过,古今通义也。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讫,乃探追不及之事,讦扬幽昧之过,此臣所深痛也!愿下有司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咸晓知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盖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帝亦以为太子颇得赵太后力,遂不竟其事。傅太后恩赵太后,赵太后亦归心,故太皇太后及王氏皆怨之。
资治通鉴 · 卷三十三 · 汉纪二十五
译文
议郎耿育上书说:“臣听说继嗣失统,废掉嫡子而立庶子,这是圣人法禁和古今至诫。然而太伯看到历数知道嫡子适宜即位,却谦让再三,放弃吴国、越国,权变所设,不计常法,最终使王位传给王季,以尊崇圣嗣,终于得到天下,子孙传承数百年,功冠三王,道德最为完备。所以尊号追及太王。因此世上必有非常之变,然后才会出现非常之谋。孝成皇帝知道自己的继嗣没有及时被立为国君,考虑到虽然有皇子但寿命有限,万年之后无法继续掌握国家大权,权力之重,受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奢欲无穷,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任用,世无周公辅佐的才能,恐怕危患社稷,动乱天下。陛下有圣贤通明的德行,仁爱孝顺的恩德,独见高明的智慧,能内断于心,因此废了后宫太子而另立馆中之子,断绝了微末后事祸乱的根源,想要让您登上帝位来安定宗庙。愚臣既不能深深援持安危,制定金匮之计,又不知道推演圣德,述说先帝的志向,反而反复在省内外校阅,暴露私宴之事,诬污先帝的过失,结宠妾石氏的仇恨而被诛杀,这很违背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谈论大德不应拘泥世俗,建立大功不应迎合众人,这是孝成皇帝深思熟虑的结果,陛下圣德盛大茂密所以符合皇天,岂是平庸之臣所能比拟的!况且褒扬广布君父之美,匡扶救灭已经存在的过错,是古今通义。事情如果不及时争辩,预防祸害于未然,各自随指阿从以求容媚;皇上驾崩之后,尊号已定,万事都已完成,却追究来不及的事情,揭露幽暗不明的过失,这是臣深痛疾心的!愿陛下将此事交给有司讨论,如果按臣所言去做,应该宣示天下,使所有人都明白先帝圣意所出。否则,白白使谤议传到山陵之上,流传后世,远离百蛮之地,近布四海之内,这实在不是先帝托付后嗣的意图啊。因为孝子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帝也认为太子颇得赵太后之力,于是没有继续追究此事。傅太后感激赵太后之情,赵太后也归顺了傅太后,所以太皇太后及王氏都怨恨耿育。
注释
- 资治通鉴:中国古代史学著作,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