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哀皇帝下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一年)
春,正月,匈奴单于及乌孙大昆弥伊秩靡皆来朝,汉以为荣。是时西域凡五十国,自译长至将、相、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自黄龙以来,单于每入朝,其赏赐锦绣、缯絮,辄加厚于前,以慰接之。单于宴见,群臣在前,单于怪董贤年少,以问译。上令译报曰:“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单于乃起,拜贺汉得贤臣。是时上以大岁厌胜所在,舍单于上林苑蒲陶宫,告之以加敬於单于;单于知之,不悦。
夏,四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五月,甲子,正三公官分职。大司马、卫将军董贤为大司马;丞相孔光为大司徒;御史大夫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诗句:春,正月,匈奴单于及乌孙大昆弥伊秩靡皆来朝,汉以为荣。

译文:春正月初,匈奴单于和乌孙的大昆弥伊秩靡一同前来朝见汉朝,这让汉朝感到荣幸。

注释: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一个月份。”匈奴单于”是匈奴的首领。“乌孙大昆弥”是乌孙的领袖。”朝”在这里表示访问或拜见。“汉”指汉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以为荣”表示感到荣耀。“荣”意为荣誉、荣耀。

赏析:此句表达了在汉朝的春天,匈奴和乌孙的重要人物都来朝见汉朝,这让汉朝感到无比光荣。这反映出汉朝与周边民族的良好关系,以及汉朝的大国地位和影响力。

诗句:是时西域凡五十国,自译长至将、相、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
译文:此时西域共有五十个国家。从译官到将领、丞相、侯爵、国王,他们都佩戴着汉朝的印章和绶带,总共有三百七十六人。然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国家因距离遥远而不被统计在内,他们前来贡献时,都会相互回报,不会由中央进行管理和控制。

注释:西域,指古代中国西部的边疆地区,包括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其周边地区。“五十国”指的是西域共有五十个国家。“译长”是指翻译官,负责语言沟通的工作。“将”、“相”、“侯”、“王”是古代的官职等级制度中的不同级别。“佩汉印绶”是指佩戴着汉朝的印章和绶带,代表着他们的地位和权力。“督录”是指监督和控制。“总领”是指管理。“绝远”是指相隔遥远,无法直接控制或管理。”来贡献”是指前来进贡。”相与报”是指相互回报。“不督录总领”意味着不需要中央进行管理和控制。

赏析:这段描述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统治和管理方式,展现了汉朝的宽容和包容政策。通过允许这些国家前来进贡并相互回报,汉朝展示了一种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的国际关系。

诗句:自黄龙以来,单于每入朝,其赏赐锦绣、缯絮,辄加厚于前,以慰接之。
译文:自从黄龙年(公元前260-249年)以来,每次匈奴单于来朝见时,汉朝都对他赏赐精美的丝绸和纺织品,以示慰问和欢迎。

注释:黄龙年指的是东汉初期的一个特定年份,具体时间需根据历史资料确定。“单于”是指匈奴的首领,即单于。“赏赐锦绣、缯絮”是指赠送给单于各种华丽的丝织品作为礼物。“辄加厚于前”是指每次都给予单于额外的厚礼。“以慰接之”是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单于的慰问和欢迎。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汉朝对外交往中的慷慨和友好态度。通过频繁地给予单于丰厚的礼物,汉朝展现了其开放的态度和对远方民族的尊重。这也体现了汉朝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诗句:单于宴见,群臣在前,单于怪董贤年少,以问译。上令译报曰:“大司马年少,以大贤居位。”单于乃起,拜贺汉得贤臣。
译文:单于在宴会上接见了汉朝的官员们,而董贤作为年轻的官员站在前面。单于对董贤的才华表示惊讶,并询问了汉朝的使者。汉朝的皇帝命令翻译告诉单于:“大司马年纪虽轻,但因为他有杰出的才能而担任了这个职位。”单于于是起身,向汉朝表示祝贺,认为汉朝找到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

注释:宴见是指宴会上的会面或聚会。”群臣”是指在宴会上出现的汉朝官员。“董贤年少”是指董贤年轻。“以问译”是指向翻译询问。“大司马”指的是汉朝的高级官员之一,通常指的是太尉或司徒。“以大贤居位”是指由于董贤有卓越的才能而被委以重任。“起”是一个动作词,表示站起来。“拜贺”是指庆祝或祝贺某事发生。“汉得贤臣”是指汉朝得到了一个贤能的臣子。

赏析:此段描绘了单于对于汉朝新近得到的年轻且有才德的官员董贤的赞赏和尊敬之情。这不仅展现了汉朝的外交策略,还突出了汉朝在选拔官员方面的明智之举。通过这种方式,汉朝不仅巩固了与匈奴的关系,也提升了自身的政治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