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贤父恭为御史,事光。及贤为大司马,与光并为三公。上故令贤私过光。光雅恭谨,知上欲尊宠贤。及闻贤当来也,光警戒衣冠出门待,望见贤车乃却入,贤至中门,光入阁,既下车,乃出,拜谒、送迎其谨,不敢以宾客钧敌之礼。上闻之,喜,立拜光两兄子为谏大夫、常侍。贤由是权与人主侔矣。
是时,成帝外家王氏衰废,唯平阿侯谭子去疾为侍中,弟闳为中常侍。闳妻父中郎将萧咸,前将军望之子也,贤父恭慕之,欲为子宽信求咸女为妇,使闳言之。咸惶恐不敢当,私谓闳曰:“董公为大司马,册文言‘允执其中’,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者见者莫不心惧。此岂家人子所能堪邪!”闳性有知略,闻咸言,心亦悟;乃还报恭,深达咸自谦薄之意。恭叹曰:“我家何用负天下,而为人所畏如是!”意不说。后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闳进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上默然不说,左右皆恐。于是遣闳出归郎署。久之,太皇太后为闳谢,复召闳还。闳遂上书谏曰:“臣闻王者立三公,法三光,居之者当得贤人。《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喻三公非其人也。昔孝文皇帝幸邓通,不过中大夫;武皇帝幸韩嫣,常赐而已,皆不在大位。今大司马、卫将军董贤,无功于汉朝,又无肺腑之连,复无名迹高行以矫世,升擢数年,列备鼎足,典卫禁兵,无功封爵,父子、兄弟横蒙拔擢,赏赐空竭帑藏,万民喧哗,偶言道路,诚不当天心也!昔褒神蚖变化为人,实生褒姒,乱周国,恐陛下有过失之讥,贤有小人不知进退之祸,非所以垂法后世也!”上虽不从闳言,多其年少志强,亦不罪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五·汉纪二十七

初,丞相孔光为御史大夫,贤父恭为御史,事光。及贤为大司马,与光并为三公。上故令贤私过光。光雅恭谨,知上欲尊宠贤。及闻贤当来也,光警戒衣冠出门待,望见贤车乃却入,贤至中门,光入阁,既下车,乃出,拜谒、送迎其谨,不敢以宾客钧敌之礼。上闻之,喜,立拜光两兄子为谏大夫、常侍。贤由是权与人主侔矣。
译文:
起初,丞相孔光担任御史大夫,他的父亲恭担任御史,跟随孔光。到董贤担任大司马时,孔光和董贤共同位列三公。皇上特地让董贤私下拜访孔光。孔光很恭敬谨慎,知道皇上想要尊重和宠爱董贤。等到听到董贤将要到来的消息后,孔光警戒着衣冠,走出家门迎接,但看见董贤的车马时却退回了,董贤到达宫门,孔光进入官署,下车之后,才出来迎接,态度恭敬地行礼,不敢用宾客相待的礼节。皇上听到了这件事,非常高兴,立刻任命孔光的两个兄长的儿子为谏大夫和常侍。因此董贤的权力与皇帝相当。
注释:

  1.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上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著作。
  2. 孔光,字子夏,东汉时期的重要官员,曾任御史大夫、丞相等职,对汉朝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董贤,字休伯,东汉时期的官员,因其家族背景显赫而受到重用。
  4. “三公”指古代中央政府中的三个最高官职,分别是司徒、司空、太尉。在汉代,这三个职位通常由具有显赫家族背景的人担任,以显示皇权的稳固。
  5. 王闳,字仲通,东汉时期的重要官员,曾任侍中、中常侍等职,对汉朝的政治也有一定的影响。
  6. 《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周文王所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
  7. “鼎折足覆公餗”出自《易经》,意为鼎失去了平衡,倒下后压住了食物,比喻事物失去平衡就会出问题。
  8. 邓通,西汉时期的人,曾因为得到皇帝的宠爱而成为富有的人。
  9. 韩嫣,西汉时期的人,因为得到皇帝的宠爱而受到重用。
  10. 董贤,东汉时期的人,因其家族背景显赫而被重用。
  11.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12. 孔光的“恭谨”,意为恭敬谨慎,表现出对皇帝的尊敬和服从。
  13. “上故令贤私过光”中的“故”,表示故意或特意的意思。
  14. “光雅恭谨”中的“雅”是指文雅、端庄。
  15. “畏人”的“畏”,表示敬畏或畏惧。
  16. “自谦薄之意”中的“薄”是指谦逊、低调。
    赏析:
    这是一篇描述董贤如何通过自己的家族背景和才能获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董贤和孔光的关系、董贤的家族背景以及皇帝的态度等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汉朝的政治环境和权力斗争。同时,文章也揭示了权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人们在权力面前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