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召寇恂还,以渔阳太守郭亻及为颍川太守。亻及招降山贼赵宏、召吴等数百人,皆遣归附农;因自劾专命,帝不以咎之。后宏、吴等党与闻亻及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
莎车王康卒,弟贤立,攻杀拘弥、西夜王,而使康两子王之。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十年(甲午,公元三四年)
春,正月,吴汉复率捕虏将军王霸等四将军六万人出高柳击贾览,匈奴数千骑救之。连战于平城下,破走之。
夏阳节侯冯异等与赵匡、田弇战且一年,皆斩之。隗纯未下,诸将欲且还休兵,异固持不动,共攻落门,未拔。夏,异薨于军。
秋,八月,己亥,上幸长安。
初,隗嚣将安定高峻拥兵据高平第一,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帝自将征之,寇恂谏曰:“长安道里居中,应接近便,安定、陇西必怀震惧;此从容一处,可以制四方也。今士马疲倦,方履险阻,非万乘之固也。前年颍川,可为至戒。”帝不从,戊戌,进幸汧。峻犹不下,帝遣寇恂往降之。恂奉玺书至第一,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之。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西遮陇道,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冬,十月,来歙与诸将攻破落门,周宗、行巡、苟宇、赵恢等将隗纯降,王元奔蜀。徙诸隗于京师以东。后隗纯与宾客亡入胡,至武威,捕得,诛之。
《资治通鉴·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的历史,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注释和赏析:
- 帝召寇恂还:
- 注释:汉光武帝刘秀召令寇恂返回京城。
- 赏析:这句话表明了寇恂被召回朝廷的决定,反映了朝廷内部对于寇恂的重用和信任。
- 以渔阳太守郭亻及为颍川太守:
- 注释:郭亻及被任命为颍川太守,接替了寇恂的职务。
- 赏析:这表明郭亻及得到了升迁,可能因为他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
- 亻及招降山贼赵宏、召吴等数百人:
- 注释:郭亻及成功招降数百名山贼。
- 赏析:这显示了郭亻及在军事上的才能和魅力,能够吸引和降服众多敌人。
- 皆遣归附农:
- 注释:这些被招降的敌人都被送往农业劳动。
- 赏析:这表明朝廷对于这部分人的安置,可能是让他们参与到农业生产中,为国家提供劳动力。
- 帝不以咎之:
- 注释:光武帝没有责怪寇恂。
- 赏析:这说明寇恂的行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宽容。
- 后宏、吴等党与闻亻及威信:
- 注释:赵宏、召吴等人的部下听说郭亻及的威望和诚信。
- 赏析:这句话表明郭亻及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他的对手的部下。
- 远自江南,或从幽、冀:
- 注释:他们的势力范围从江南延伸至幽州和冀州。
- 赏析:这说明郭亻及的势力已经跨越了多个地区,具有广泛的控制力。
- 不期俱降:
- 注释:他们没有预料到会同时投降。
- 赏析:这显示了他们的投降是出乎预期的,可能是因为郭亻及的能力和魅力。
- 骆驿不绝:
- 注释:投降的消息络绎不绝。
- 赏析:这说明郭亻及的威信和影响力正在迅速扩散。
在了解上述内容后,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几个与诗句相关的方面:
诗词背景:需要了解这首诗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这将有助于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作者意图:通过分析诗句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推测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鉴赏:可以通过比较同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来进一步丰富对这首诗的理解。
通过对《资治通鉴·卷四十二·汉纪三十四》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还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魅力。